大伯一家的事情不仅朱以溯头疼,朱弘昭也有些头疼。说不管不顾吧,朱以溯就是不悌,有损名声,而且朱以溯也狠不下这个心。要是去管,就像沾上一块滚刀肉,附骨蛆,拖泥带水一次不够,要不断放血。
吃饱喝足,朱弘昭为父亲揉肩:“今夜晌午孩儿筹谋着在城外操演火器,父亲若有空闲,不妨同去点评一二。”
朱以溯对儿子手里那支少年兵也好奇的紧,孙传庭和刘时敏都看过,赞不绝口。他也想去看看,看这笔钱粮花的值不值。
侯氏半宿未眠,虽然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可她娇生惯养,何曾熬过夜。她也对火器操练热心,表示先回屋补觉,嘱咐朱弘昭出发时别忘了通知她。
她走后,朱以溯询问起儿子的家事来,再次隐晦告诫,十五岁前不准破身,免得坏了身子。朱弘昭除了尴尬红脸外还能说什么,暗自诽谤这个父亲管的未免太宽。
很快朱以溯的家丁哨官丁力披甲入内,抱拳瓮声道:“老爷,大同镇总兵官杨肇基杨大人突然造访,人马已至
镇虏左千户所。”
“嗯,老夫知晓了,派人通知孙大人和各镇抚,准备出城迎接。”
丁力躬身告退,这是个真正的巨汉,足有九尺高,接近两米左右。面相粗鲁,善使一杆斩马大剑。
“父亲,杨大人造访,该不会也是因为兵事吧?”
“有这个可能,但为父觉得杨总兵自身难保,说不好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咱东路。”见儿子迷惑,朱以溯详细解释道:“杨大人目光远大,一心报国,效仿为父整顿大同各卫所,得罪了上上下下不少人,估计不久就要离任调职。”
朱弘昭耸耸肩,叹一声:“可惜了。”
朱以溯能整顿卫所军制,不怕得罪人,也不怕被弹劾,可你杨肇基一个外臣,竟然也要整顿军制,这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吗?
得罪本镇上下军官将佐事小,朝廷里的人会怎么想?
卫所军制一旦得到恢复,将是非常可怕的东西。战国时期秦国之所以能一扫六合统天下,除了有好将外,耕战一体的制度堆出来悍卒也是重要原因。
然后是府兵制,平时务农,闲时操练,战时出征。说白了也是耕战一体,打下了隋唐赫赫军威。万国来朝的大
唐,随着均田制败坏引发府兵制度破败,也就逐渐没落下去。
塞外鞑靼为啥能打,还不是游牧战争一体,建奴为啥也能这么能打,某些人可能要说是八旗制度的优异性。扯淡,八旗制度说到底就是军政合一,平时渔猎耕种,战时全民皆兵,和府兵制、卫所制没啥区别。
如今卫所军官子弟做本职根本没前途,是贱役。一个个都向往读书科举,军官世家衍化成地主耕读家族,崇尚文风而忘了本职,招募的战兵吃都吃不饱,内部腐朽不堪,怎么能打仗?
这种情况下重整卫所军制,压力真的很大,若不是朱以溯有宗室这个敏感身份顶着,根本就干不来。
本来宗室身份掌兵就很危险,但重整卫所军制恢复成明初制度,也是恢复祖制,没人敢正面说三道四,只能找边角料整朱以溯。
但天启皇帝继位后本就好军事,派东厂番子入九边刺探军情,对朱以溯的右路更是多加注意,他根本不怕朱以溯能翻天。
再说了,东路恢复全部卫所,也就多出来两万精兵,东路产物又不丰富,这点人马,这点物资能做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