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万历驾崩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23 字 9个月前

逮捕麻承宣,瓦解其兵权可以说是一场小规模的兵变。官方看来就是朱以溯这个新平堡千户初来乍道,以锦衣卫这把皇帝专用的利剑干净利落先夺军营,再逮捕麻承宣。

新平堡被封锁三日,顶不住内部压力后,消息才飞速传向天成卫、大同府以及晋南、东边宣府镇。

谁也搞不清楚是不是皇帝密旨,毕竟前前后后有大同镇镇守太监和锦衣卫参与。而朱以溯这个宗室显然不可能调动这两股力量,除非有皇帝密旨。

一时间依附麻氏的将门人人自危,担心辽东李氏倒下后,皇帝要对东李西麻中的麻家下手。地方官员也是故作不知,卷入这种清理地方将门的事情,他们多少个脑袋都不够皇帝砍的。

万历皇帝前期在张居正督促下还是个勤政的好皇帝,自从张居正病亡后,就老毛病犯了,和大臣们怄气,很久不上朝。北京、南京总共十二个尚书、二十

多个侍郎,如今缺任三分之一!地方上缺职更多,巡抚、知府什么的都需要他任命的,空着了也不管。

原因就是皇帝不上朝,缺人了也不任命,以至于会试的时候凑不齐合适的考官。根源问题还要追述的立储这件事情。

明朝太祖有训,有嫡立嫡,无嫡立庶子。从开国到现在,唯一一个以嫡子继皇位的只有正德皇帝,这个嫡还是有待考证的,其他的都是庶子。

毕竟皇后都是挑小家族出身,性格品德为重,并不是以相貌为重。长得不好,性格持重肯定不会做什么邀宠的事情,所以皇后就没几个生养儿子的,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万历皇帝本来要立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为太子,可惜上面有个王恭妃生的庶长子朱常洛。这是一笔糊涂账,扯起来很麻烦,也因为麻烦,所以这段历史可以说是很精彩。

年青的万历去李太后宫里拜见,一时意动宠幸了王姓宫女,做完这事提好裤子就后悔了,连个宠幸后

的信物都没给,就匆匆走了,好在随行的太监将这事记录在册。

毕竟这宫女是他母后宫里的,传出去名声不好听。可他这一枪太准,没过多久宫女就怀孕了,只能向李太后禀告,李太后也是宫女爬上来的,知道其中幸苦,就和这王姓宫女要宠幸后的信物,没有。

只能把万历皇帝喊过来对质,皇帝前面否认,可有太监记录的起居册子为证,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他不喜欢王皇后,也不喜欢生下长子的王恭妃,只喜欢郑贵妃。因为郑贵妃不因为他皇帝身份而畏惧他,本身有才华,吟诗作赋之余还会挖苦讽刺万历,这让万历觉得郑贵妃才是自己真正的妻子。

所以要立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为太子,这让庶长子怎么办?

不久郑贵妃产下皇二子朱常溆,可惜夭折。皇帝对她宠爱不减,到了万历十四年,郑贵妃产下皇三子朱常洵,随即加封皇贵妃。反而是早早生下皇长子的王氏仍旧是恭妃,差距十分显眼。

皇帝专宠郑皇贵妃,而且迟迟不立太子。朝中大臣纷纷猜疑,担心郑氏谋立皇三子,损害国本。他们争相提及皇储问题,奏折累计成百上千,无不是指责后宫干政,言辞之间矛头指向郑皇贵妃。万历皇帝搁置不管,仍旧宠爱郑氏。

最终,为了平息越演越烈的皇储争议,万历二十九年十月,皇帝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然而谣言不止,都说朱常洛这个太子之位,是皇帝不得已而为之,迟早还是会立福王朱常洵。

这也怪不得谣传,因为朱常洛虽然被封为太子,他的生母王氏仍旧没有加封,还是个恭妃。到了万历三十四年,皇太子有了儿子,皇帝才勉强封了王氏一个皇贵妃。

这就是国本之争,冲在最前的是东林党,他们赢得了太子朱常洛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