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第二个后果,很简单啊。太祖老朱同志搞的这一套,为的就是让宗室子弟一亮名字就能表明身份。这在大明朝不算什么,在清朝呢?
满清入关前线驱动汉八旗当炮灰,后方就按着各地府衙记载的宗室谱系磨刀霍霍,大杀特杀。有些地方因战乱流失宗室谱系,但这宗室子弟太好认了,一亮名字就知道了。
南明还在抵抗,失陷地区的宗室子弟很悲惨的被洗了一遍,余者要么改名要么改姓,散落各地,坚韧的活了下去。
由于燕王一系搞了个靖难之役,给了明朝宗室藩王极大的鼓励。为担心其他藩系效仿,登上帝位后大肆削藩。结果升级为成祖的朱棣同学驭龙归天后,他的儿子汉王想效仿一下自己老子,因为之前削的太狠,失败了,结果这位汉王被大鼎烤了。
之后又有宁王一系谋反,让整个宗室备受瞩目。
皇帝想的很简单,这些宗室怎么说也是自己亲人,别说杀,就是饿着都是对太祖皇帝的不孝。那就都养着吧,啥都不准干,软禁在一隅之地由各地府衙、皇帝派的太监监管。只要宗室不滋事,就养着!
宗室子弟怎么能与民争利?所以经商什么的就别想了,还有读书,宗室子弟最低的奉国中尉也有二百石年禄。虽然也就发个两三成,年年有拖欠,但节省一点温饱不是问题。
既然温饱不是问题,为啥不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令人身心愉悦的玩乐之中呢?读书那么枯燥,多无聊啊。这是朱二哥这具身体以前的想法,让现在这位好不汗颜。
宗室底层的将军、中尉们日子比起贫民来说还成,都这样享乐。可以想象上面的郡王、亲王们会有多么的骄纵奢侈。
朱二哥前世就听闻,似乎是晋王一系某个王爷,整天窝在家里造人,造了一百多儿子,除了一个袭爵
外,其他都是镇国将军爵位。还有一个子孙力有不逮,造了七十多个就造不动了。
两个人的记忆交织,朱二哥心中更是无比的惆怅。那些粗制滥造的镇国将军,一个个年禄一千石,而他这个小小的奉国中尉只有二百石,这日子没法比。
镇国将军上面郡王年禄两千石,再上亲王年禄万石。亲王还能开辟王庄藩田,到处侵占肥沃田地,这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一瞬间他都想阴死整个代王府的人,让他继承代王爵位。
这只能想想,代王一系还有很多分支郡王,而他还不是代王一系的,代王府上下死绝,也轮不到这个鲁王一系的小小奉国中尉来袭爵。
“为啥不是宋朝?明朝的宗室苦啊,十岁了,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老头子病的那么重啥时候驾鹤西去,没了这点禄米,老子别说读书,饿都饿死了。”
朱二哥鼻青脸肿的小脸蛋望着窗外明月,满是忧愁。宋朝的宗室不说别的,起码一出生就能有名字,
而且还能参加科举。从开科到宋亡,每届进士中赵家宗室子弟平均三十多人,看看明朝,真心没法比。
这个朱二哥以前的记忆没多少意义,不过跟着父亲启蒙学了《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东西,还认得一些繁体字,至于会不会写,和现在这个朱二哥一样,会认不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