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德兴楼会文

丁伟和陈到在伙计的带领下,来到了一楼大厅中,在一个桌案前坐了下来,马上有侍者过来,奉上了香茶,又端来了笔墨,恭敬地放在桌案上。

大厅之中,已经有许多文士,他们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品茶。

而也有几人已经写好了,他们一边欣赏自己所写的,一边又环顾着周围其他人。

丁伟大概看了一下,应该是有人写诗,有人作赋,长短不一。看着别人认真的模样,丁伟并不着急。他今天也并不想写,当然他以前所写的都是剽窃别人的,真要是写出来,可登不了这大雅之堂。然而经常剽窃,有时也觉得不好意思。

“今日以诗文会友,在下初到洛阳宝地,先写一首,抛砖引玉,还望众诗友多多指正。”这时一个大约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儒生站了起来,向所有喝茶的人行了一礼,然后展开了自己所写的诗,并念道:

“联翻飞鸾鸟,独游无所因。

毛羽照野草,哀鸣入青云。

我尚假羽翼,飞覩尔形身。

愿及春阳会,交颈遘殷勤。”

“好诗,好诗呀!”这位青年文士刚念完,立刻赢得了一阵喝彩声。

“兄台胸怀大志,品性高洁,诗如其人,不知兄台何处人士?”一个三十五六岁的文士在众人赞赏之后,专门过来,向这个年轻的文士行了一礼,显然想结交这样的文友,问道。

“在下王粲,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人,从荆州而来。”

“原来是仲宣兄,幸会,幸会!”

“不知兄台如何称呼?”王璨问道。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从兖州而来。”陈琳一拱手说。

“原来是孔璋兄,失敬了,失敬了。”王璨连忙行礼。

“原来是他们呀!”丁伟心想。陈琳和王璨,在以前的历史中,和孔融、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被曹丕称为建安七子,基本上除了三曹父子之外,代表了建安时期文学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