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报纸

明末混球 流光飞舞 1817 字 9个月前

不说还好,一说大家才想起,这货挂着校长兼化学老师的名头,还从来没有给学生们上过一堂课,有这么不靠谱的老师吗!?

安宁拍着手欢呼:“好啊好啊,我也要听哥哥讲课!”

杨梦龙说:“那好,出发!”小心的将这个小不点抱上马车,然后坐到车夫的位置,等三位美女上车后扬起马鞭,朝学校赶去…

此时,两位年轻人正在舞阳街头转悠。这两位都头戴儒巾,手里拿着折扇,身材颀长,相貌英俊,风度翩翩,都是浊世无俦的佳公子,大概也只有江南水乡才养育得出这样的才子了。舞阳县城外那宽阔平坦的马路,一望无际的田野,四通八达的水渠和林立的水车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待看到城里人行密集,商铺里货物琳琅满目,看起来很新奇的楼房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之后,又是大吃一惊,如此繁华

的地方,在北方可不多见啊!最让他们吃惊的是,这里居然看不到一个叫花子!白衣文士沉吟良久,对蓝衣文士说:“没想到中原这多灾多难之地还有这么一个繁华安定之处,真是世外桃源啊!难怪那么多流民争相涌来,要在这里定居!卧子兄,那河洛新军总兵杨梦龙,还真不简单哪。”

蓝衣文士慨叹:“怪不得老师如此看重他,确实是有才华啊。密之贤弟,你看那是什么?”用折扇朝一处小亭一指,只见那里聚了一大堆人,一个秀才站在高处正眉飞色舞的读着什么,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呢。这两位佳公子心里好奇,快步走了过去,分开众人挤进里面一看,只见亭子的墙壁上贴着好几张报纸,上面刊登着一些文章。仔细看看,呃,《南阳周报》?神马玩意!

那秀才打扮得有些寒酸,显得相当落魄,但劲头十足,指着一篇文章滔滔不绝的读给大家听:“大家看这篇文章,主要是讲棉花种植的一些基本技巧…这个棉花呢,不是我们以前种的,这种子是从泰西那边进口过来的,抗旱能力更强一些,棉花纤维更细,更长,织出来的布更加精细。这种棉花该怎么种呢?首先是选种,一定要挑最好的种子,绝不能以次充好。其次是在种植之前一定要深耕,用石灰杀死田里的虫卵,如果泥土僵硬的话就先别种,种点苜蓿、大豆之类的作物养养田,等泥土变得细密柔软了再来播种,这样就不会漏水漏肥了…”用的全是大白话,没有

半点文采,听得两位公子眉头大皱。再看那文章,靠,同样是用大白话写的,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除虫,什么时候浇灌,平铺直叙,没有半点文彩,就那干巴巴的文字和一串串干巴巴的数字,看着都让人提不起兴趣来。可是那些围在一起听秀才读报的农民可不是这样想的,他们听得可来劲了。

读完了棉花种植技巧,秀才喝了一杯水,继续读。这次他读的是土豆的种植技术,怎么育种啊,怎么杀灭土壤里的虫卵啊,怎么运输、保鲜啊,巨细无遗,但还是没有半点文采。蓝衣文士一篇篇的看着,有些是介绍一些农业知识的,有些是某某工厂的招工广告,有些是当下时局的最新动态,最绝的是有一栏居然是周边州府的物价变动,哪个地方的粮价涨了啊,哪个地方的丝绸茶叶价格跌了啊,列成长长一个表,现价是多少,涨了多少跌了多少,可谓一目了然。蓝衣文士看得兴趣盎然,白衣文士则越看越觉得乏味,趁着那秀才读完土豆种植技术后歇一口气的功夫,向他拱了拱手,说:“这位兄台请了!”

那秀才见白衣文士气度不凡,不敢怠慢,慌忙还礼:“敢问公子贵姓?”

白衣文士说:“免贵姓方,名以智,字密之,这位是在下的好朋友陈卧子。我们偶然路过舞阳,看到兄台在这里读报,敢问这些报纸是怎么回事?”

秀才说:“哦,这个呀,是方大人出台的一项善政。南阳不是有一个专门研究各项农业技术的部门吗?每次他们取得了什么成果,方大人都会让人整理成文章,刊登成报纸,然后低价售卖,一份才一文钱,便宜得很。不过由于不少人不识字,看不懂报纸,所以他又拨款建了很多读报亭,专门雇人读给老百姓听,以便将这些成果尽快推广下去,造福万民。”

方以智感叹:“这可真是一项善政啊。”再仔细看看,发现这些报纸印刷质量居然非常不错,字体虽小却十分清晰,不禁越发的好奇起来:“这是怎么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