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众志成城救难民

残剑门 柳生居士 2912 字 9个月前

尹建平道:嗷!这么说,县里还有一百五拾担军粮未曾动用?

李县令道:“是!不过若是动用军粮,大人”?

尹建平止住了李县令想说的话,他沉声道:“李大人!若是洪水将沛县也淹没了呢?那时候,这些粮食你还能保得住否,若是粮食没了,你又将如何交代呢”?

县令道:“这个…”?

尹建平道:这么大的洪灾,你觉得这一百多担粮食守得住吗?你作为一方父母,把自己身边的子民冻死,饿死

了,以后你找谁去征集粮食?再说:这次洪灾,受灾面积达十三个地洲市,那些被洪水淹没,冲走的粮食何计其数,而沛县因为地势较高,幸免得以保存。而大人你觉得,这些粮食都是军粮,是不可动用的,这是何道理?这里每天都在死人,这样下去,如何了得”?

李县令听得满头冒汗,他低下头道:“钦差大人说的是,卑职迂腐”!

尹建平站起身来道:“粥棚设了几处”?

李县令道:“回钦差大人话!由县衙设立的粥棚,一共有五处,城中东南西北共有四处,城外一处。还有一处,是曹西县的李大善人,设了两处,分别在城北,和城东”。

尹建平道:“七处粥棚,对十万之众的灾民来说,无疑是杯水粒粟啊!这样吧!赶快召集人手,划定区域,人数之后,分别设到难民中去,但是,本座有一个要求:每处粥棚煮的粥,必须插进筷子不倒”。

李县令犹豫的道:“这…?这样一来!恐怕这一百多担粮食,已撑不了几天呀”!

尹建平道:“大人是担心粮食撑不了几天?是啊!这么多的难民,再有两个一百五拾担粮食也是撑不了多少天的,那些大户人家定有囤粮,只要能撑过二十天,就好办

了”。

“这样吧!本座刚才所说,大人按此办理就是了,至于粮食问题,本座自会解决!赶紧安排下去,人手问题,由灾民中解决,另外,治安问题,医疗问题,大人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县令道:“是!钦差大人!按现在库里的粮食,在加上那一百五拾担,撑二十天没问题,钦差大人!卑职知道该怎么做了”!

尹建平道:“行!就这么办!你先去安排人手,每个粥棚,要有一人负责,不许克扣,不许贪没,若出了问题,本座决不轻饶”。

县令道:“是!是是!卑职这就下去安排”。

县令走后,尹建平道:“牛坛主!陈长老!不到灾区地头,无法知道灾情,在这方面,平儿从未经历过,还请陈长老和牛坛主多多指点”。

牛太官道:“门主不用担心,咱老牛知道该怎么做,不过,现在有了军粮,暂时又可以支持二十天左右,如果在想些办法,说不定现有的粮可以等到我们救援的粮食到来”。

“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城外的那些居无定所的难民,只有把他们安排下来,这个区域才能稳定下来

。另外,还有一大隐患需要解决”。

“自古以来,但凡是灾难过后,接踵而至的是瘟疫,城里城处每天都在死人,还有大多数被洪水淹死,或者是冲到这里的浮尸。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陈长老叹声道:“牛坛主的这些,的确是真的,处理难民的衣食住行,虽然困难,但办法是有的,但若是暴发瘟疫,那就难了。记得洪武七年,邳县睢宁黄河决口,因当地官府救援不力,死徒流亡,难以数计,所在白骨成堆,灾难过后,瘟疫四起,救治不力,死亡人数几乎超过了被洪水淹没遇难的人数,最终迫始洪武皇帝下令大迁徙”。

“唉!二十多万众,从北到南,遥遥数千里,路上又死去数万人”。

尹建平点头道:“救灾之事,平儿是从未遇过,还仰仗牛坛主和陈长老多多指点”。

牛坛主笑道:“门主放心,属下定会知无不言。到是属下有一事不明,洪灾都过两月了,朝廷怎么迟迟不见动静?按理来说,灾难一现,朝廷应该便会派大员下来,而今日李县令也不曾提起”?

陈长老笑道:“现下我们不都是以钦差的身份进的城

吗”?

“那是两码事”!

牛坛主笑呵呵的说。

尹建平点头叹声道:“是啊!我也费解呢!这么大的灾情!而朝廷定不会袖手,然怎么没一点朝廷派大员到灾区的消息呢?而李县令都不曾提及”。

陈长老道:“会不会是朝廷中又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之事?要不要通过丐帮了解一下情况””?

尹建平道:“不用了!到了灾区,我们那里还有时间去关心朝廷的事,先忙过灾区这一头再说吧,陈长老!沛城应该还有帮中分坛,是不是辛苦陈长老一下,请帮里分坛的兄弟,了解一下灾区周边的情况,还有城里这十多个大户人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