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士为知己

因此,他们也不怎么把阿济格这个哥哥太当回事的。话说回来了,要是阿济格同志身陷重重围的话,想让多尔衮这样激动一把,可能性还是不算太大的。

此时此刻,在山海关大帐里,袁应文在和多尔衮在紧张的商议具体的驰援方式。当然不能够简单粗暴。要做出充分的准备。要带多少人马,要带多少辎重,要用多少粮食,需要什么军备,一天走多少里。这些都需要战前的精确策划才行。

虽然袁应文一直以来都是个文官,虽然大明王朝一直都使用文官作为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但是这样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除了万历年间的杨稿把事情给搞砸了,在萨尔浒丢了人,让努尔哈赤捡了便宜。其他的情况下,文官掌兵,也没出过什么差错,没有什么可以诟病之处。

虽然袁应文不是个能够上马定乾坤的人,但是提笔安天下还是靠谱的。因为无论是看地图还是对于一切

补给线设计来说,这位袁大人是丝毫的不外行的。

多尔衮之前和袁应文的接触并不多,在多尔衮的眼里,袁应文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书生,一支部队在他的手里,带不垮掉都是万幸,怎么指望能够去立功。很显然,多尔衮错了,从这一次交谈中,他也是承认自己错了,而且错的相当离谱。

因此,他表示,一切行动听指挥。袁应文也表示,你办事我放心,你是个靠谱的能够带兵的将才,因此除了你手里原有的正白旗旧部,我在山海关范围里,再拨给你三千人。归你节制,我就在你的后方给你做一个不绝粮草的萧何。

多尔衮感动了,这并不是单纯的因为袁大人对他的信任。而是因为他知道,山海关本来就没有多少兵员。让饶安给带走了一部分,现在剩下的本来就稀缺,这一下子又分出三千人来。

对于山海关这天下第一关来说,袁应文剩下的这些人,完全都不够分到每个垛口五个人的。但是他还是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做一个不绝粮草的萧何

,感动了,真的是彻底感动了。

多尔衮或许是个飞扬跋扈的人,但是他也是一个有着正常心肝的人,在这一刻,他把袁应文引为知己。士为知己者死,是千古以来不变的定律。

他表示,一定要在二十天内,平息这场叛乱,倒是活捉豪格回关献俘。袁应文大笑,壮哉斯言!我就在这等着将军回来!

多尔衮点齐了他的八千人马,扬鞭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