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吐蕃大军之所以这般轻易地攻入中原,全是因为吐谷浑还有党项羌这两只养不熟的白眼狼吃里扒外,放水让他们肆意入侵的。
若非因为贤婿恩威并济,再度降服了这两只白眼狼,只怕落到朕的手里,就该将他们赶尽杀绝,以绝后患了。
事后,贤婿又向朕请旨,趁胜追击,对吐蕃本土发起进攻,朕也同意了。
松赞干布数十万军大败,吐蕃本土必然空虚,就是不空虚,只怕本次吐蕃也是元气大伤,一鼓作气,正是拿下吐蕃的最好时机。
如朕与贤婿所料,一到吐蕃本地,天兵所至,吐蕃望风而降。
朕也顺势任命贤婿为安藏都护府都护,执掌吐蕃之地一切军政大权,同时进爵冠军国公,为将来贤婿拜相而准备。
吐蕃非我族类,较之以往高句丽、新罗、百济、吐谷浑、党项羌这些世代受我华夏文化影响的藩属蛮夷也多有不同。
此地既非我族类,更不曾拜学我华夏礼仪,不通我经典教化。
若是贤婿在此之地能够推行汉化,安定治理,缓解两族之间的矛盾,能够处理好比中原州郡更复杂的政治环境,这比在中原任职刺史更具资历与话语。
只要贤婿在吐蕃做出了相当的功绩,朕就可以顺势将贤婿调回京城,正式授予贤婿宰相之职。
贤婿在吐蕃一年,成功将汉学以及我朝各项制度推广,地域稳定,人心归服。
朕已经看到了贤婿经天纬地的为政才能,故朕决定将贤婿从西藏召回京城,并出任御史大夫一职,正式拜为宰相。
而此年已是贞观十四年,距离贤婿离京已经两年有余,长安距西藏又路途遥远,只怕贤婿要等到贞观十五年时,才得以回京。
然而在贤婿离京的这两年时间里,长安城中也发生了不少大事。
最让朕难受的,便是发生在高明与青雀朕的两个嫡子亲兄弟之间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