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扛不住利坚国压力,将本土市场剥了个精光,然后被外来者侵吞。韩国影人就超有骨气,在70年代,政府为保护本土电影,强制规定影院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片。
再加上90年代末,用分级制代替审查制,解放创作力,韩国电影终于一飞冲天。
但其实,民间和官方也有过两次大规模互肛。一次是98年,为抗议政府削减电影配额,韩国影人几乎全员出动,剃光头示威,最终迫使政府让步。
一次是2006年,卢武铉政府表示,要将电影配额由146天减至73天。大批电影人再度聚集,静坐抗议,不过政府态度强硬,还是实行了73天配额制。
难得的是,韩国电影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奋起直追。拿2013年举例,年度前十位有九部是本土片,喜剧片有《隐秘而伟大》、古装片有《观相》、政治题材有《柏林》、恐怖悬疑有《捉迷藏》、纯爱则有《7号房的礼物》,堪称百花齐放。
这东西很有意思,政府妥协,自己国民不妥协。电影人争气,观众也力挺,韩国影史票房前十,只有一部是外国片。宝岛和韩国,都是受老美的恐怖支配,结果却截然相反。
再说我们自己,很多人都在担心一个问题,如果市场进一步对好莱坞放开,国产片hold得住吗?
先不谈这个,先说国内态度。
在《华国利坚国电影谅解备忘录》公布之后,院线击掌相庆,因为可以赚更多的钱。大公司表面忧虑,实则奔走相告,因为多了条产业渠道。影迷更嗨皮,因为可以看到更多的大片。
在大公司看来,这不是压力,而且机会,一个打进全球市场的机会。2012年之后,利坚国几大巨头全在华国设立了办事处,大片里的华国面孔越来越多,利坚国大腕往华国也跑得越来越勤。
好莱坞到处都是寻找项目的华国人,华国也挤满寻求资金的好莱坞商人。四十大盗影业投资了《绿皮书》,银煌投拍了《长城》,华影投拍了《金刚狼3》,据说剧本都是华国编剧写的。
光纤传媒联手狮门影业,签下3年15亿美元的大单子,将投资对方15部影片,并按出资比例参与全球票房分账。
盛达影业自己更是在好莱坞成立了传奇影业,2017年计划联手华纳合作投资制作《环太平洋》、《魔兽》、《哥斯拉》等商业大片。
华国如今有资本,好莱坞有渠道和品牌,就像《大腕》里说:我们可以赚利坚国佬,不,赚全世界影迷的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