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汐静静地看着康熙他们父子玩耍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一抹弧度。上一世,她的孩子连正眼都没得到一个,这一世,她要给她的孩子最好的一切,包括这父子之情。现在看来,她的安排已经起了不小的作用,至少在康熙心里,福宝即便不是全部,却也在他心里占了一定的地位。
等到他们父子俩玩累了躺回炕上,云汐立马唤来绿袖,让她将准备好的点心和茶水送了上来,“现在时辰尚早,离晚膳还有些时间,臣妾也不知道皇上有没有用过午膳,就先让人送了些点心过来,皇上若是饿了,可以先吃点点心垫一垫。”
康熙一听这话,这才想起今天一天因着安亲王的事,他来去匆匆的,别说用膳,就连茶水都忘了喝,现在云汐将茶水点心放到他面前,他才发现自己不仅饿了还很渴。于是一向注重形象的康熙将殿内的人都给遣散了,接着便直接开吃。虽然康熙的动作很快,但是举止依旧优雅,从这里不难看出规矩二字束缚的不仅仅是后宫的嫔妃,还有康熙这个皇帝。
“皇上,先喝口茶吧!”云汐将一旁的茶盏微微往康熙面前推了推,轻声说道。
康熙点了点头,伸手端起茶盏喝了一口,然后长出了一口气道:“汐儿不提,朕还真没觉得饿,现在汐儿这么一提,朕才发现自己真的饿了。”
云汐见康熙脸上有了笑意,顿时松了一口气,她知道七阿哥的事情肯定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骚动,给康熙造成不小的压力,所以她一直没有动,而是暗中观察宫里宫外的动静以及康熙和太皇太后的反应。现在看来,康熙似乎已有打算,至于太皇太后那边,没有动静就表示她同意了康熙的计划,微微眯了眯眼,云汐原本有些发慌的心瞬间有了着落。
她不怕对方有动作,就怕对方没有动作,安亲王一脉自打站到宜嫔身后,且拿他们母子的性命当儿戏时,她就想着什么时候将这一切都给还回去。但是安亲王本人太过谨慎小心,她又身在后宫,一时半会的倒也没有机会动手,却不想她还没动手,对方倒是先动了心思。好在上天还是怜悯她的,几件事情凑到一起,促使安亲王偷鸡不成蚀把米,彻底惹怒了康熙的同时也断了自己的后路,而她不管是从那方面讲都应该推上一把,毕竟明知对方是敌人还心慈手软,那跟自寻死路无异。
“臣妾在宫里陆陆续续地也听了一些闲话,皇上即便心里不舒服,那也得以自个的身体为重,毕竟有些事情不是皇上的错,而是有人贪心不足,才造成的恶果,皇上不必为了他们而坏了自个的身子。”云汐看着窝在康熙怀里,抬头的瞬间见着伸手想抓点心的福宝,一脸好笑地握住他肉呼呼的小手,轻声哄道:“额娘的福宝还小,等长大了额娘再给你准备好吃的小点心,好不好?”
康熙低头看着‘啊啊’直叫的福宝,再看云汐一脸温柔的样子,只觉得就算是为了保护怀里的娇妻幼子,他亦不能再让安亲王继续嚣张下去,毕竟安亲王今日能对嫔妃皇子动手,那么来日就能对他这个皇帝动手。
康熙收到安亲王返回军中的消息时,只是冷笑一声,并没有阻止。老七的事情一出,明面上所有的视线都放在他这个当皇阿玛的人身上,看他如何处理这件事,可暗地里知情的人,对于安亲王的不满却是实实在在地产生了。
且这件事怎么看都像是错在安亲王本身,他若率先认错,也许那些宗室以及大臣可能还会替他辩解几句,说说情。可是现在安亲王趁着事发,直接跑了,如此敢做却不敢担的行为怕是让不少人对他失望不已吧!
之前康熙怕自己贸然出手引起其他人的反弹,现在倒好,安亲王自己把把柄送过来,他没有当场发作,亦没有穷追猛打,一派冷静平和的模样倒是让宗室大臣了再不好说什么。可以说这次的事情已经让这些人站了队,等到下一次,只要他抓住安亲王的把柄,这些人怕是不用康熙开口,就会自动将安亲王推到他前面来。
至于军中诸事,看似安亲王岳乐独掌大权,可实际上军中势力也分成了好几股,单就康熙这几个陆续提拔的青年将领就自成一派,他们这些人看似一般散沙,官位更是高低不同,但细心观察的话,便会发现他们手中都握有实权,真要连成一线,安亲王岳乐也不一定能挡住他们。而康熙就是看重这一点,才会放任岳乐回营,半点不曾为难。
“梁九功,将这份信以八百里加急送到军中,朕倒是要看看临近战事结束,他安亲王还能闹出什么动静来!”康熙从慈宁宫回来之后,便针对安亲王本身做了一系列的调整,甚至动了之前并不打算动的暗桩和眼线,为得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安亲王在军中的威望,续而架空于他,将军中大权真真正正地掌握到自己手上。
“嗻。”梁九功诚惶诚恐地接过康熙递来的折子,行礼之后,很是乖觉地退出大殿,进行安排。就冲着康熙这严谨的态度,就由不得梁九功不重视,且都说了是八百里加急,他哪里还敢有一丝耽搁。
康熙看着往外走的梁九功,再看看御案上摆着的折子,目光扫向一旁的红皮折子,目光微微一凝,这是龙卫特有颜色,一般单独用红皮送上,肯定是有什么重要的消息。康熙伸手拿过,打开之后,看到折子上的内容,整个人顿时变得阴郁起来。
他一直都知道先帝的死没那么简单,依着之前查到的那些信息,他本以为太皇太后能起到的作用最多就是逼着先帝自我放纵,但是这份折子却让他明白,先帝被逼得没法是一回事,但太皇太后决绝的态度促使悲剧的发生却又是另一回事。
政治立场不同,行事准则自然也不同,康熙作为一个掌控大局的帝王,自然明白先帝想要改革的心思和难处,就是他自己每每涉及创新,还不是一样会受到朝中守旧大臣的百般阻挠。他之所以大力提拔新人,倒不是因为朝中那些守旧大臣没有真材实学,而是这些大臣的年纪越大,行事就越是保守,别说开拓进取,就连新东西他们都不愿接受,这样的人说好听一点是沉稳,说的难听一点,就是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改变。
遇上这种事,即便他是帝王,也不可能一意孤行,朝中稳定,需要平衡,有守旧大臣就一定得有懂得开拓进取的大臣,所以他必须平衡两方势力,让他们互相竞争却又能为他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