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9章 礼之道

这就更不用说那些通过乱七八糟途径迈进仕途的高官显贵们了。端方其实也是附庸风雅,在他死后,人们在他的藏品中现了许多赝品以及很多并不出众的收藏品。据说,端方对古玩字画的判断完全仰仗手下那些同样不是很明白的幕僚,评判的标准是一靠送礼者的吹嘘,而是看书画作者的名气。不用说,端方那本金石学专著,也很可能是代笔之作。只要端方一类的官员认为礼品有价值,送礼者的目的就达到了。送礼者完全可以寻找赝品或者次品去滥竽充数,因此降低了送礼的成本。

不论是投其所好,还是送书画古玩,都有一个送字,不能完全消除利益输送的痕迹,他们都不像是劳动所得来的合法正派。

那么,如何才能和官员搭建起劳动关系呢?

最常见的做法是请官员题字、写文章,然后给官员一笔不菲的润笔。

润笔收入,是明清官员重要的收入来

源。

明朝中后期,社会上逐渐形成向官员购买墨

宝和文章的风气,百姓向官员、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有事没事的就来求文、求字。官员们盛情难却勉为其难的应承下来,写完后再半推半就的接受不菲的润笔。

后来,官员不问求文者的人品,、事由,只关心润笔的多少。到最后演变成了官员题字、文章非出钱不可,没有免费的了。

到清朝,这股风气越来越盛,润笔费用越来越高,成为官场半合法的收入,占了部分官员收入的大头,到现在官场,仍旧有一些官员喜欢出版一些所谓的专著,从中赚取一笔合法酬劳。

据说,张之洞但仍湖广总督的时候,一次因为兴建近代事业缺钱,就打起了润笔的主意。

有个富豪的父亲生前名声极差,为了粉饰父亲的生平,更为了漂白父亲的恶性,他就迫切想让张之洞出面为父亲写个墓志铭。有个最高父母官的肯定,谁还敢说父亲的坏话?

张之洞还真就写了。他科举高中,翰林出身,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自然不在话下,不过,润笔的费用也不低。

一字千金,张之洞按照一个字一千两的价格向富豪狠狠敲了一笔,不过张之洞好的一面是把这笔费用用在了近代事业上,没有装进自己的腰包里,不好的一面是完全不问对象,不顾事实写文章。

{}无弹窗赵德三眯着眼睛笑道:“老哥,你尽瞎扯,你撮合我们干啥,小方可是人家贺部长的人啊,你这不是让我跟贺部长过不去嘛。”

邱启明一脸猥琐的笑着说道:“人家贺部长的女人多了去了,哪有时间管那么多呢……”

赵德三显得很好奇的看着邱启明,坏笑着问道:“除了小方,还有谁呢?”

邱秋明警惕的朝四处环顾了一番,然后鬼笑着说道:“你不知道吧,老哥给你说,还有你们区一把手,吴区长呢。”

“真的啊?”赵德三佯装一脸惊讶的问道。

邱启明肯定的点了点头,说道:“那天贺部长的母亲过寿,你不是也去了吗?你是没注意看,贺部长和你们吴区长他们坐一桌,贺部长在酒桌上喝的有点多,你猜我看见什么了?我看见贺部长把手伸到了你们吴区长的大腿上摸呢……”

“贺部长喝多了而已,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啊。”赵德三在邱启明面前极力为吴姐说话。

邱启明鬼笑着摇摇头说道:“肯定是不喝多了才那样,你们吴区长根本就没有反应,这还不能说明贺部长和你们吴区长之间有那个关系嘛。”说着话,邱启明一脸猥琐的笑看着赵德三。

赵德三不想就这个事和邱启明继续延伸下去了,于是显得有些忌讳地说道:“行了,老哥,咱们还是不要谈论领导的事了,除非咱们是不想干了。”

邱启明连忙笑嘻嘻地说道:“对,对,不谈领导的事了,不谈了。”顿了顿,邱启明将话题又拉回到自己的事情上来,讪笑着冲赵德三问道:“对了,小赵,你说我是不是该给苏部长表示一下呢?”

听到邱启明这么说,赵德三知道苏姐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收别人的东西,但是这次他是牵线人,如果邱启明不表示一下也不合适,微微凝着眉头想了想,赵德三便饶有兴致的冲邱启明问道:“邱老哥,那你想怎么表示啊?”

邱启明笑眯眯的说道:“医术讲究对阵下药,表示肯定要投其所好,不知道苏部长平时有什么爱好吗?”

果然是老江湖,从邱启明这句很有哲理性的话赵德三就听得出他果然老道,一看就知道为了自己升副局的事情已经费了不少心思了。

在官场这几年的经历,赵德三已经总结出了两个官场之中人际交往必须掌握的既能,第一,就是喝酒,在官场,喝酒是一门学问,很多事情,只要能喝酒、会喝酒,就会在酒桌上解决掉;第二,就是送礼,送礼是从古至今,官场上一项官员之间来往最为频繁的活动。

送礼,是古代官场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拉近和官员之间的感情,可以方便政务的办理。

可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难题是:礼,怎么送?送好了,固然可以皆大欢喜,办好事情,送的不好,不仅会无功而返,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