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杨武听到朝廷敕令到达,急忙赶到总督府,催促沈溪出兵。
杨武这次来访,还有一个原因是看到刘瑾派快马送来的密函,让他不惜一切代价让沈溪上路。如此一来,不管是本心还是刘瑾的命令,都希望沈溪赶紧出兵。
“……沈尚书,您看现在圣旨和兵部调令均已送达,兵马也都准备齐备,您差不多该出兵了吧?陛下征调您以五千人马出征,不若就今日出发?”
杨武很着急,他知道拖下去最大的后果,就是自己这个巡抚要承担责任。
关于刘瑾的庇护,他基本没敢奢求,毕竟刘瑾是人不是神,宣府一直没出兵,若事后被追究的话,主导这一切的刘瑾责任不会小,届时他也会被牵连。
沈溪道:“既然圣旨和兵部调令均已送达,本官自然没有拖延的道理……明日一清早便发兵,之前本官还要去营中视察动员一番。”
杨武忙道:“大可不必,下官已为沈尚书安排好,您只管率部出发便可。领兵者多为宣府总兵府所辖宿将,若您觉得不妥,只管以手下将领为正职,总兵府军将任副职,至于粮草和军械,更是早就筹措妥当,沈尚书已看过具体数字,可有问题?”
杨武什么事都为沈溪安排好了,除了不能帮沈溪带兵,他已做到极限,一度让沈溪觉得这位是个“能臣”。
但一切不过是个假象。
沈溪看过杨武递上来的账簿后,发现筹措的钱粮和兵器都很匮乏,跟杨武所说准备齐全有很大差距。
沈溪点头:“杨巡抚实在费心,若此战得胜的话,本官会在陛下面前好好为杨巡抚表上一功。”
“不必了,记功之事日后再说,现在最要紧便是出兵。要再耽搁下去,下官没法对朝廷交代,现在人马和钱粮都已安排好,下官明日一早为沈尚书您践行。”杨武道。
沈溪笑着点头,这次没有让杨武独自离开,而是亲自送出门口。
一旁陪同的,有张永、王陵之等人,把杨武送走后,一行才回到总督府正堂。
张永问道:“沈大人,您明日就要领兵出发?”
沈溪把杨武进呈的账簿仔细查看过,没有侧头看张永,直接回道:“朝廷调兵公文已到,本官再继续驻足不前实在说不过去,是该出发了。”
张永看了一下精神振奋的王陵之和荆越等人,问道:“此时去,军功怕是早就旁落,那赶赴宁夏镇的意义何在?”
沈溪道:“张公公就确定这场叛乱可以不战而平息?”
张永叹息道:“这不明摆着的事情么?陕西地方已调兵平叛,之前又有杨巡抚带兵到宁夏镇,你再赶去,时间上怕是来不及了……你人在宣府,出兵却落于人后,这实在是让人不甘心。”
虽然沈溪跟张永详细探讨过首功属于谁的问题,张永当时也应允此番要以斗倒刘瑾为第一选择,但想到军功旁落,终归还是不甘心。
张永的境界,远达不到沈溪的豁达。
用张永的话说,你沈尚书功成名就不在乎军功多寡,但咱家年老体迈未来没个着落,可不嫌军功多。
沈溪没有跟张永争论,对荆越道:“荆将军,今日你带五百人去一趟宣府库房,把明日军需调度运回营地,今夜本官会亲自往营中走一趟,明日一清早,三军出发!”
胡嵩跃问道:“大人,不需要征调火器营吗?”
胡嵩跃所说火器营,并不是沈溪平时训练的兵马,而是原宣府镇所辖神机营,在胡嵩跃和荆越等生性谨慎的将领看来,出征当然务求稳妥,而总兵府给沈溪配备的五千人马显然不是什么精兵。
沈溪道:“这场叛乱,给我三千人马足矣,为何还要征调火器营?你们只管将身边亲随带上,到宁夏建功立业!”
“好!”
胡嵩跃和荆越都很振奋,到底能再次跟着沈溪出征,不管怎么样军功都跑不了了,就看多寡而已。
等人都走了后,张永道:“沈大人可真会鼓动人,这些兵油子平时从不信服谁,但在沈大人这里,却唯命是从……不过,瞧他们那好战的样子,不会逼迫太甚,导致手下出现逃兵吧?”
沈溪问道:“张公公怕有逃兵,出征人马无法配备全?这可就就多虑了……据本官所知,宣府这边军将听闻随我出征,把总兵府门槛都挤破了,根本不会缺人。这场战事本官也想好好打一场,就看老天是否赏脸给机会了!”
“这不是废话吗?你去压根儿就不是为建功立业,否则早就出兵了,这会儿黄花菜都凉了!哎哎,咱家跟你说这些作何?既然要出兵,咱家也要回去做准备了,免得到宁夏这一路颠簸把身体给抖散了……沈大人,告辞。”
张永带着一种不配合的态度离开。
沈溪发现张永意见不小,这并非源自于其贪功心切,而是对未来的恐惧。
“你张永以为获取军功回京,便能安享晚年?最好不跟刘瑾彻底撕破脸面……或许你还没被刘瑾逼上绝路,但现在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若过个几年再跟刘瑾斗,恐怕连我都有心无力了,不如趁现在刘瑾根基不牢,拿出魄力把他拉下马来。”
刘瑾大表忠诚,把谎话说得跟真的一样。
泣涕涟涟,情真意切,面对这样一个“忠实”的老仆,朱厚照的满腔怒气硬是找不到地方宣泄。
但为了面子,朱厚照还是把兵部尚书曹元给叫了过来,问询宣府那边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曹元根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半夜突然被太监宣到豹房来面圣,面对朱厚照这位百年难得一见的荒唐帝王,根本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陛下……”
曹元躬身行礼,目光不自觉往跪在地上的刘瑾身上瞟,想从刘瑾那里得到指点。
朱厚照一看,脸色一沉,喝道:“曹尚书,朕让你来,是问询宁夏安化王谋逆之事,你且详细道来。”
曹元身体一颤。
安化王谋逆,让阉党成员产生了浓重的危机感,所有人都怕安化王谋逆所打旗号传到君王耳中,到那时刘瑾必是要被问责。
曹元心想:“如今刘公公被陛下罚跪,且陛下面色不善,难道事情真相已为陛下所知?若如此的话,我该如何说才算合情合理?”
“怎么,你想隐瞒朕不成?”朱厚照见曹元眼珠子骨碌碌转着,好像在想什么事情,不由加大了声音。
曹元赶紧恭敬回答:“陛下,请容微臣整理一下思绪……这安化王谋逆,臣所知不详,一切皆以地方奏报为准……”
曹元不敢有所僭越,更不想挑战刘瑾的权威,知道什么说什么,而且还要把一些关键问题隐藏起来,尤其涉及诛除阉党旗号问题。
等他把安化王起兵的时间、地点、相关人物详细说了一遍,朱厚照开始有些不耐烦了,挥挥手道:“你说的这些朕都知道,你且说些朕不知道的情况……”
曹元非常为难。
我怎么知道你有哪些事情不知道?你是皇帝,坐拥天下,边关发生什么事应该有更多眼线为你调查清楚,东厂、西厂、内厂和锦衣卫那帮人又不是吃干饭的,凭什么要听我一个臣子的表述?
曹元虽说是靠真本事提升起来的,但他的能力显然达不到兵部尚书的高度,若非刘瑾,他没有丝毫机会爬上如此高位。
当然,曹元察言观色很厉害,知道无论如何也要维护刘瑾这个阉党头子的利益,于是顺水推舟地道:
“微臣所知不多,可刘公公掌司礼监,督厂卫,信息获取渠道广泛,不如由刘公公来跟陛下奏请。”
饶是朱厚照想到曹元可能会护着刘瑾,听到这话,还是着实惊讶。
自己的臣子,有什么事居然不据实以陈,还要让太监代为奏报?一个兵部尚书就好像是太监的下属一样,温驯顺从而没有主见,这让朱厚照心里很不舒服。
刘瑾非常清楚朱厚照的为人,就算不抬头,也知道这会儿朱厚照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赶紧抬头道:
“曹尚书,陛下问你话,你只管回答,老奴所知俱已告知陛下,你将你知道的一切如实进奏便可……毕竟你我职责不同,汇报的方向也不同!”
被刘瑾这一教训,曹元才意识到自己又说错话了,但他毕竟不是朱厚照肚子里的蛔虫,在这种需要说实话,更需隐藏实情的场合,完全不知该如何应付。
这也跟曹元面圣次数寥寥无几有关。
朱厚照躲在深宫和豹房拒不见大臣,与其说曹元这个兵部尚书是为朱厚照服务,倒不如说他是为刘瑾服务。
曹元吞吞吐吐地道:“陛下……安化王谋逆……实乃狼子野心……万民唾弃之……朝廷派出兵马……想必定会在短期内平定叛乱……”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曹元年岁不小,但跟年轻的沈溪相比,无论是能力还是谈吐,都大有不及,朱厚照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已恼恨至极。
看看刘瑾给朕举荐的都是怎样一群酒囊饭袋?
沈卿家能力那么强,非要被发配到宣府,而曹元屁大的本事没有却能坐到至关重要的兵部尚书位置上?
朱厚照眉头紧皱:“短期内平定,朕也如此认为,但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曹尚书,你且将宣府出兵细节,详细告知朕,你是哪日将兵部调令发出?”
被问到关键问题,曹元身体不自觉发抖。
他先看了刘瑾一眼,发现刘瑾跪在地上不答话后,这才硬着头皮作答:“回陛下,乃是六月初二。”
“六月初二便已将调令发出?你确定没有把时间搞错?”朱厚照厉声喝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