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六章 背后有深意

寒门状元 天子 5135 字 9个月前

张永在朝中地位不低,现如今除了刘瑾、戴义等司礼监太监外,张苑和张永紧随其后,声名卓著。尤其张永给人的印象是戎马出身,大明历次对外战事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而且承沈溪福泽,他身上军功可不少。

这次张永来宣府,地方官员和将领都想巴结他,花无百日红,谁都在想刘瑾倒台了会出现什么状况。

张永跟刘瑾关系一向不好,而他能在刘瑾掌权的情况下还混得风生水起,足见此人在朝中根基深厚,此番一来宣府就能住进总督府衙门,也足见他跟文官集团核心势力间有着良好关系。

杨武派来送礼的人依然是文祥晋。

本来把东西送到,文祥晋就可以走了,但杨武安排他带了话给沈溪,沈溪没避嫌,直接在书房接见。

文祥晋恭维地道:“大人,您乃百年难遇的军事奇才,这些年大明各处大小战争中哪次没有大人您身影?但凡有大人参与的战事,朝廷都能取得辉煌的胜利,此番大人应及早领兵往宁夏,让叛乱可以早些平息……”

沈溪笑着问道:“这是杨巡抚交待你说的?”

文祥晋一怔,有些尴尬地道:“此乃鄙人的想法,跟我家大人无关。”

沈溪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语气不善:“本官是否出兵,焉能容你一介布衣来议?朝廷出兵公文一直没到,无论是圣旨,还是兵部公文都还在路上,这样就让本官出兵,是想让本官背上擅自出兵的恶名?”

他态度转变之快,让人很不适应,文祥晋支支吾吾半天都不知该如何应答。

沈溪道:“回去跟杨巡抚说,本官正在等圣旨和公文,但凡一样到了,都可以出兵,若没有的话,就算叛军杀到宣府,本官也能安然守在城内,谁叫本官乃是朝廷委命的地方牧守之臣?”

“呃……”

文祥晋目瞪口呆。

他越发看不懂沈溪这是在演哪出了,以他平日的认知,觉得沈溪根本不可能会有如此态度。

文祥晋心想:“看来大人说得没错,沈之厚到了宣府后一举一动太过反常,难道是因为得罪陛下被发配在外,心怀芥蒂,所以对出兵之事不上心?他拒不出兵,这件事可就不好办了!算了,我还是赶紧回去跟大人奏禀,商议出个对策来。”

文祥晋道:“那鄙人就先告辞。”

“不送!”

沈溪身为帝师,位极人臣,没有送一个秀才的道理,文祥晋只能灰溜溜离开总督府。

……

……

回到巡抚衙门,文祥晋把自己在总督府的遭遇告知杨武。

杨武道:“他真是这么说的?”

“鄙人不敢欺瞒!”

文祥晋无奈地道,“说来也真稀奇,沈尚书明知道朝廷派了两路人马出兵,就是不争功,以他的能力带兵到宁夏,怕是一路上叛军都要献降,所到之处往那儿一站就能摧城拔寨……他这拒不出兵算几个意思?”

杨武怒道:“这不是应该本官问你的话吗?你怎么反过来问本官?”

文祥晋这才意识到自己失言,赶紧赔礼认错:“因为鄙人未能理解沈尚书做事的背后深意,所以才有此问,请大人见谅。”

杨武眉头紧皱:“要说寻常文臣,倒也好理解,毕竟不是谁都喜欢打仗,但沈之厚就是靠军功起家,就跟你说的那样,若他出兵往宁夏,一路必定势如破竹……他在这西北之地是什么地位?你看看总兵府那些兵油子,听说要跟沈之厚出兵,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争先恐后抢夺名额,好似去了宁夏功劳唾手可得……”

文祥晋提醒道:“大人,以目前的情况看,还真是唾手可得。”

“我用得着你来提醒?”

杨武很是着恼,“越是这样,越不能理解沈尚书为何拒绝出兵,明知刘公公不会早早把圣旨传过来,却一点儿都不着急……他就这么自信杨一清那边得不到战功?”

文祥晋思索了一下,试探地问道:“鄙人有个设想,是否他……对朝廷有意见而不想出兵?”

杨武道:“谁也不会跟军功过不去,他才几岁,能有如此豁达的态度?咳咳,再想办法催促他一下,我去没用,就让总兵府那些丘八去,就算是烦也要烦死他!”

“哎!哎!”

文祥晋应声道,“那鄙人回头就去总兵府传话。”

刘瑾也算是“尽职尽责”。

朱厚照怎么说,他就怎么拟旨,只是在传达圣旨时故意让使者磨磨蹭蹭,尽可能晚地到宣府。

“你沈之厚想节制三边和宣大人马?简直是做梦!你要是掌控整个西北的军政大权,咱家哪里还有机会除掉你?”

刘瑾手上拿着一份新鲜出炉的诏书,拿朱砂笔在上面重重地画了几个叉,好像给沈溪判死刑。

旁边由吏部尚书迁内阁大学士的刘宇一个头两个大,刘瑾杀气腾腾的话落到他耳中,心中为之一凛。

就算很早以前就知道刘瑾跟沈溪有矛盾,刘宇却没想过刘瑾会这么直接,当着他的面就喊打喊杀。

“刘公公,您看……”

刘宇忍不住提醒一句,看似在请示,其实是想问……您老把交给我完善的诏书画这么多个叉是什么意思?不满意?

刘瑾回过神来,抬起头,恶狠狠地瞪着刘宇,道:“按照上面的内容重新写一份……稍后咱家会亲自用印玺。”

刘宇心里直发怵,现在刘瑾手头的权力越来越大,但凡不是那么要紧之事,刘瑾自己就做主了,根本就没想过要请示皇帝,甚至于现在他连矫诏之事都敢做。

其实此番也不算是假传圣旨,刘瑾不过是遵照朱厚照的意思行事。再者,刘瑾只要认定一件事,写好圣旨把玉玺拿来盖上,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就算事后朱厚照知道也很难怪罪,因为这正是他赋予的刘瑾的权力。

刘宇心说:“陛下也真是心大,居然把朝堂之事全都托付刘瑾,也不怕他趁机揽权,培植党羽,进而心存不轨……”表面上却毕恭毕敬问道:“那公公,陛下让沈尚书节制三边和宣府人马之事……”

“暂且不提!”

刘瑾恶狠狠地道,“这次拟定的诏书,只是催促行军,沈之厚自宣府调派兵马已不少,若再让他从三边和宣府关隘重地调兵,导致防守出现破绽鞑靼人趁虚而入,这责任谁来承担?”

“是,是!还是公公考虑周详。”刘宇谄媚道。

刘瑾气呼呼地道:“尤其不能让姓沈的把西北军权给攥紧了,否则咱家更难对付他,你可知怎么做?”

就算刘宇把自己当成阉党核心成员,素来对刘瑾唯命是从,此时也不想帮刘瑾谋害沈溪。

这涉及到在朝为官的原则问题。

“在下不知,望公公赐教。”刘宇低头行礼,心底却满是厌恶。

“蠢东西,这么点事都要咱家提点?咱家要诛除沈之厚,便要动用各种手段,若他死在宁夏,就算风光大葬咱家也认了……你回去就给咱家想个办法,别成天光吃干饭不做人事!”

随着刘瑾权力欲空前膨胀,刘瑾对身边那些没本事的庸官失去了耐心,以前对刘宇的尊重早就荡然无存。

刘宇送银子给刘瑾的时候,作为第一个卖身投靠的文官,刘瑾对刘宇可谓礼遇有加,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但现在动辄呼喝,就好像使唤自己的家仆。

刘宇暗中叫苦不迭,好在他脸皮厚,且已习惯被刘瑾喝骂,这会儿苦着脸,暗忖:“既然刘公公要除掉沈之厚,我作为阁臣乃文官魁首,最好不要牵扯进内,现在朝中风传刘公公欺瞒圣听,若安化王谋反所打旗号被陛下所知,刘公公定会有麻烦……”

不但宣府巡抚杨武,就连刘宇也开始为自己的将来谋划。

阉党乃是利益的结合体,刘宇作为朝中身份最尊贵的文臣之一,若是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怎会心甘情愿为刘瑾效死命?

反而是张文冕等离开刘瑾就不能活的市井之徒,才会始终如一地把刘瑾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下这就去安排。”

刘宇以谦卑的姿态,行礼后退出刘瑾的书房。

……

……

六月初八,张永风尘仆仆赶到宣府,在没进城前他就已派人打听军队的调动情况,生害怕沈溪在不等他这个监军的情况下,先行出兵前往宁夏,让他在后边追赶。

在张永看来,以沈溪的性格多半会做出这等事,因此他在往宣府来的路上已经是星月兼程,四五百里路只用了六天便抵达。

等问询过才知道,原来宣府太平无事,沈溪并没有领军出发。

这倒是他怎么都没想到过的情况,赶紧进城,第一件事便是去总督府见沈溪。

沈溪没亲自出来迎接,派王陵之担当迎宾,张永为体现自己对平叛之事的重视,一路小跑到了沈溪的书房,跨进门槛便看到沈溪正翘着二郎腿看书,丝毫没有紧张的氛围,倍感惊讶,问道:“沈大人,您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