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大人效死命!”
云柳和熙儿对视一眼,齐齐躬身说道。
……
……
沈溪要被外调。
最初朝廷传出的消息,是让沈溪到南京担任户部侍郎。
在刘瑾当权这么个大背景下,这消息不算稀奇,在此之前已有诸多朝臣因反对刘瑾而被贬谪或者革职,光是尚书就不下五位。
沈溪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但在消息传出后,多少引起朝野波澜,尤其兵部涉及军队系统,军中大佬都觉得情况不妙。
英国公府宅。
地主张懋、国丈夏儒和成国公朱辅三人正在书房议事。
成国公朱辅原本任南京守备,弘治十三年因乞养母回京,掌左军都督府,正德登基后迁中军都督府都督,提督三大营操练。
朱辅平日跟张懋一向走得近,年岁上比之张懋有十几岁的差距,军中事务基本以张懋马首是瞻,夏儒以国丈进五军都督府后,朱辅通过张懋的关系,跟夏儒也走得很近。
“……张太师,若沈之厚从京城离开,军中有谁能跟刘瑾一较长短?怕是到时候群魔乱舞,五军都督府也再无宁日。”
朱辅虽为中军都督府都督,但因他不是朱厚照嫡系,跟刘瑾也没什么关系,只能仰仗张懋庇护。
以这些上层掌军之人看来,还是懂规矩守规矩的文官执领兵部,更让人放心。一旦无所顾忌的权阉掌控军队,勋贵的地位也会随之动摇,利益跟着受损,奸宦王振带来的土木堡之变就是前车之鉴。
张懋道:“那日沈之厚在朝堂上跟陛下撕破脸,这件事传得沸沸扬扬,朝野尽人皆知,就算陛下宽宏大量,刘瑾能不拿此做文章?刘瑾早就想除掉沈之厚这个兵部尚书……毕竟沈之厚这个帝师,对刘某人的威胁太大了。”
说到这里,张懋忍不住一阵唏嘘,似乎对沈溪的不理智行为感到遗憾。
夏儒本为儒臣,对于军队的事情了解有限,但对于党争却有着直观的判断,明白当前阉党已彻底压制文官。他清楚自己在朝中没多大地位,女儿在宫里从未受到皇帝的礼遇,空顶着个国丈的名头罢了。
从道理上讲,夏儒作为新晋勋贵,属于武将系统,但夏儒不自觉将自己跟谢迁和沈溪归为一类,对文官的境遇感同身受。
夏儒问道:“若沈之厚到南京,朝中岂非再无人跟刘瑾抗衡?那时……五军都督府的情况也要跟着变化,我等若什么都不做的话,难免为刘瑾所趁!”
张懋也陷入迟疑中,现在要关心的已不是沈溪留不留在京城的问题,既然朝廷发布旨意,那事情就无法再挽回,不管这是刘瑾还是朱厚照的意思。
张懋叹道:“沈之厚离朝,跟之前几位尚书离朝有所不同,可以说沈之厚是陛下登基后提拔的第一位东宫故臣,若连沈之厚都被贬谪在外,怕是没人能跟刘瑾正面相争,就算于乔也没这能力。”
恰在此时,有侍卫进来,行色匆匆,似有要紧事奏禀。
张懋示意侍卫靠前,侧耳听完后让侍卫退下,道:“刚从吏部传来消息,陛下御旨已下,调沈之厚到宣府,总制宣大兵事,即刻上任!”
朱辅和夏儒面面相觑,显然不能判断这消息幕后隐藏的内容。
“去宣府?不是去南京么?”朱辅惊讶地问道。
“去何处都差不多,想那刘瑾已得逞,让沈之厚离朝,自此便可高枕无忧,甚至可以在地方上对沈之厚动手脚!”
张懋连连摇头,惋惜不已,“现在最着急的怕就是谢于乔了,苦心栽培个接班人,如今已在朝独当一面,却因年轻气盛而……唉!”
言语间,张懋觉得这是沈溪自己造成,非战之罪。
夏儒问道:“那是否可以想办法跟陛下见面,追回圣谕呢?”
张懋摇头:“劝也无用,何况现在谁能面圣?如今陛下留滞豹房,许久都未曾过问朝事……”
“再者,这官员去留问题,岂能由臣子决定?况且现在决定权不在文臣手里,而是落入宫中权阉之手……”
“回头见见于乔,看他怎么说。”
朱辅悲叹:“这会儿去见谢少傅也无济于事,若能转圜的话,谢少傅岂能无所作为?对了,新任兵部尚书是……”
“兵部侍郎,曹元。”张懋道。
听到这名字,夏儒和朱辅同时沉默。
过了许久,张懋若有所思道:“之前朝中局势,于乔有沈之厚相助,大致能跟刘瑾领衔的阉党维持个均势,但如今沈之厚外调,下一步于乔手上的权力肯定会被刘瑾逐步蚕食,六部一旦沦丧,五军都督府怕是也在劫难逃啊!”
刘瑾的阴谋终于得逞。
朱厚照前后态度反差之大,连始作俑者刘瑾都未料到,如此轻松就将沈溪赶出朝廷中枢。
刘瑾暗自得意:“你沈之厚再有本事,过往的功劳再大又如何?仕途全靠帝王一句话,你先是跟咱家结怨,继而又得罪陛下,你不倒霉谁倒霉?”
想到这里,刘瑾窃喜不已,仿佛已看到沈溪在宣府过苦日子的场景。
“你沈之厚也有今天!”
刘瑾对草拟诏书并不擅长,但他为了早点把沈溪外放的事情搞定,就算硬着头皮也要上。
他知道以朱厚照对沈溪的宠信,事情若是拖延下去,很容易节外生枝。
刘瑾请示:“陛下,老奴以为,沈尚书离开兵部后,他留下的兵部尚书之位,最好交给一位自九边归来,且能服众的人担当。”
朱厚照皱眉问道:“你说的那个人是谁?”
刘瑾不敢直接把曹元的名字说出来,眼珠子骨碌碌一转,道:“不知以王守仁为兵部尚书如何?”
朱厚照迟疑地问道:“王守仁?太年轻了些吧?我记得他去宣府前还是兵部郎中,一下子拔擢为六部部堂,未免有拔苗助长之嫌。”
刘瑾心中一松,此时再把自己心仪的对象说出来:“既如此,那就以兵部右侍郎曹元为尚书,让王守仁回朝任兵部右侍郎,如此也算是对王守仁的器重……陛下以为如何?”
“这……我记得王守仁好像是王学士的儿子……一个五品郎中,到外面转一圈回来就担任三品的兵部侍郎,未免太过随便了,还是另外给他安排个职务,且必须得朕准允。至于兵部尚书……就让曹元当吧!”
朱厚照之所以拒绝王守仁,是因为他对当初跟在刘健身后摇旗呐喊的王华不满,另外就是对提拔年轻才俊有顾虑,生怕破坏朝堂的稳定。至于曹元,他则没多大印象,但想到是由兵部侍郎进兵部尚书,应无不可,就答应下来。
等刘瑾将诏书草拟好,朱厚照接过看了看,点头道:“就如此盖棺定论吧!”
说完,朱厚照将随身携带的印玺拿出来用印。
刘瑾见状彻底放下心来,这次可不是他自行决定,而是皇帝金口玉言答应,事情再无反转的可能。
刘瑾请示:“陛下,那老奴……这就将您的决定传达下去?”
“嗯。”
朱厚照微微点头,随即用怀疑的目光往刘瑾身上瞥了一眼。
刘瑾低下头,如同芒刺在背,身体忍不住打了个寒噤……朱厚照显然没有对他报以完全信任,让他感觉危机重重。
朱厚照道:“刘瑾,你可记得,你现在获得的一切,都是朕给予你的,若你对朕不忠,朕会将你大卸八块!”
刘瑾一听,朱厚照没警告自己说作奸犯科或者是贪赃枉法,而是警告他不能不忠,立即明白过来,皇帝多少还是知道他贪污受贿的事情,只是为了维护他自己的利益不说罢了。
刘瑾再次跪下来磕头,用感激涕零的口吻道:“陛下,老奴就算是死,也不敢对陛下有任何不忠。”
朱厚照一挥手:“好了好了,退下吧,朕累了,需要休息,旁人来一律阻挡在外就是,就算沈尚书亲至,朕也不想见。”
“小拧子,传朕的话,就说朕希望沈尚书能在宣府为大明建功立业,朕不会忘记他的功劳!”
说完,朱厚照意兴阑珊,转身往帘子后去了。
小拧子和刘瑾各自领命,二人都需要出去传话,一个是代表皇帝告之沈溪,另一个则是到吏部传达旨意,把朱厚照的“指示精神”落实。
……
……
谢迁、王鉴之和沈溪正在豹房外等候消息,但见刘瑾和小拧子一同从大门内出来。
刘瑾额头见血,乍一看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但临近却发现他眉飞色舞,显得无比得意。
小拧子落后刘瑾半步,半弓着身子,就像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刘瑾面前连头都不敢抬。
“哼!”
刘瑾见谢迁等人站在那儿,虎视眈眈地望着自己,当即轻哼一声,转头向四处看了看,便往马车去了。
谢迁正要追过去质问,小拧子已到近前。
小拧子行了一礼,道:“各位大人,在下有礼了。”
王鉴之还礼后问道:“拧公公,可是陛下有什么事让你出来传达?”
小拧子这边还没回答,已走到马车前的刘瑾突然转过身,向这边拱了拱手,咧嘴笑道:“沈尚书,恭喜,恭喜,此番又高升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