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九章 为功劳发愁

寒门状元 天子 5136 字 9个月前

朝廷将宣府大捷的消息公告天下后,谢迁带着不安的心情到了军事学堂。

谢迁昨日去豹房面圣没有成功,越发感到自己在朝中做事力不从心,沈溪见到他的时候,明显觉得眼前的谢老儿沧桑许多。

谢迁道:“之厚,不管你是否应该主动争取功劳,最大的功劳都属于前线将士,你错就错在任用阉党的人完成这次胜仗,若刘瑾将二人调到朝中,对你影响非常大,或许会成为制约你兵部差事的最大障碍。”

“老夫年老体衰,已无法影响陛下,告老之期已为时不远,希望你能撑起朝廷,不至于让朝政旁落阉党之手!”

沈溪心生怜悯,请谢迁坐下后,心平气和地问道:“阁老是否考虑过地方督抚衙门虚报战功这一情况?”

谢迁倒吸了口凉气,仔细思索一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之厚言中之意,宣府总制孙秀成虚报战功,你故意让刘瑾上奏此事,让他承担罪责?”

谢迁不是等闲之辈,沈溪只是提了一句,他立即便弄明白其中诀窍。

沈溪道:“以学生所知,此番宣府之战,边军将士杀伤和俘虏的鞑靼兵马数量不过二百上下,但战报上却斩获过千,战功跟现实差距如此之大,阁老让我如何跟陛下面呈此事?”

一句话,让谢迁陷入长时间的沉思。过了许久,谢迁脸色变得平和许多,打量沈溪几眼,问道:“你所调查,未有偏差?”

“阁老难道以为学生会在这种事情上乱说?”

沈溪淡然一笑,道,“说白了,这场战事从一开始便是学生策划,宣大地方兵马都听从兵部调遣,每一个几乎都了如指掌。”

“如今取得这场胜利,学生深感欣慰,战事结束不久学生麾下探马便已将前线详细战况呈奏上来,但等之后等宣大总督府的战报传来,学生却发现跟真实情况相去甚远,只能将事情压一压,谁想刘瑾急于抢功劳,仓促上报,方有今日之祸。”

谢迁脸色一变,顿足道:“哎呀,大事不妙!陛下对此甚为重视,此番将战果明示天下,将来再想收回怕是来不及了……你为何不去面圣,向陛下呈奏此事?”

沈溪摇头:“阁老又不是没试过面圣有多难,难道我这个兵部尚书就有资格能随时得到陛下召见?”

“再者,刘瑾先一步将战功上达天听,陛下正在兴头上,此时我以事情真相呈奏,浇了陛下一盆冷水不说,或许刘瑾会跟孙秀成等人暗中联络,以杀良冒功的方式将此事圆回来,那时我反倒无法收场。”

“对对对。”

谢迁点头赞许,“这件事你想得很周到,情况的确如此,不能随便呈奏此事……不过,若宣大总督衙门虚报战功属实,回头被陛下察觉,怕是要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沈溪道:“这也是我所担心的地方,我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便是跟隆庆卫指挥使李频商议,让他重新上奏,以前线将领的身份,将战果呈奏陛下。有了李频的奏本,会增加学生说话的可信度,否则光靠一张嘴,怕是无法说动陛下。”

谢迁皱眉:“李频是刘瑾的人,会听你的话吗?若是他反水,联合刘瑾摆你一道,你如何处置?”

沈溪谨慎地道:“若李频不肯站在学生这边,那只能找别的办法……这也正是学生发愁的地方。阁老现在来找学生商议,学生一时间实在难以作出解答……请阁老勿将此事告知他人。”

“嗯。”

谢迁重重地点了点头,捻须沉思好一会儿,这才微笑着道,“这次的事情老夫就听你的,你在边军中布下的人脉终于起作用了,这很好,有这些人帮忙,你在兵部的差事容易许多,不过你还应该多培养些人才,军事学堂建立起来对你而言是好事,能拉拢更多的俊杰。不过除了军将外,你还得在兵部衙门和地方上培养人才,以后你府上再有什么宾客拜访,不要再拒之门外,这些人对你做官帮助很大。”

沈溪不解地问道:“阁老认为现在学生已有养仕和结党的资格了?”

“什么结党?别把问题说得那么严重,简单来说就是让你多跟一些人接触,并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和人脉,现在你是兵部尚书,跟刘瑾相斗,朝官以你马首是瞻,天下士子对你期许有加,他们前来拜访,你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中一些人或许就会投靠阉党,或者因不忿而加以攻讦。”

“官场上,不可把自己显得太过特立独行,清高自赏,你年岁虽轻,朝中威望已是常人不可及,满朝上下都知道你是靠自己的真本事升迁到今日的地位,如今又独树一帜,不自禁便会生出投靠之心,你可趁机多结交和笼络人,把自己基础打牢,明白吗?”

谢迁再次对沈溪说教起来。

沈溪点头:“既然阁老认为学生是时候跟一些官员和士子走近,那学生便多注意,以后尽可能在朝中结下人脉。”

谢迁满意颔首:“这才对嘛。老夫官场厮混几十年,有一点到现在才看透,在这名利场中,无人相帮则寸步难行,你想获得别人认可,就要先跟人打好关系,有些年轻才俊,老夫留意多时了,之后老夫便将这些人引荐给你,他们将来在官场上的仕途前景,就要靠你提拔了。”8)

朱厚照在豹房等待刘瑾的诏书等了一晚上,就差亲自回宫一趟把刘瑾给揪来,哪怕吃喝玩乐也没精神。

对于自己登基后的第一件大功,朱厚照非常重视,这可说是他作为一个合格皇帝的最好证明,在乎也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

等刘瑾战战兢兢出现在面前,朱厚照上前去就想踢人,却被刘瑾巧妙躲开了。

刘瑾后退一步,直接跪倒在地上,磕头不迭道:“陛下,老奴回来了。”

朱厚照怒不可遏:“让你回去写个诏书,至于彻夜不回么?你诚心想让朕在这里干着急是不是?”

刘瑾苦着脸解释道:“陛下,不是老奴不想早些前来奏禀,实在是老奴不知该如何说及啊……战报毕竟是地方上奏,不知真伪,而兵部那边丝毫消息都没有,老奴想去问询沈尚书大捷之事,结果他直接来个闭门不出,老奴在沈府门外等候半晚上……”

这会儿刘瑾不遗余力想把责任推到沈溪头上。

“你个狗奴才,朕让你写诏书,你去问沈先生做什么?你敬献给朕的上奏中不是写得很清楚吗?难道你之前的奏报都是随口编撰的?”朱厚照瞪着眼道。

刘瑾赶紧辩解:“绝无此事,老奴虽然未能见到沈尚书,但还是草拟好诏书,请陛下御览。”

听到这话,朱厚照脸色终于好看了些,把刘瑾托于头上的诏书抢了过来,仔细一看,见上面将将士功劳陈述得很清楚,甚至连首功孙秀成和次功李频,还有一系列文臣武将的功劳都依次排列得清清楚楚。

朱厚照皱眉不已:“怎么,半夜工夫,你连详细杀敌和俘虏的人数都知道了?你不是要去问沈先生么?为何这份诏书写得如此详尽?”

刘瑾道:“回陛下,直到今日早晨都督府那边才将详细战报送来,而这会儿兵部那边依然一点动静都没有,别是兵部对这次功劳有所非议……”

朱厚照不耐烦了:“你没事老扯上兵部做什么?这次功绩虽然主要归功于边关将士,但总归是沈先生领导有方,他制定的策略起了作用……你要知道,沈先生调兵遣将的能力不是一般人可比,就算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名将在世,也未必是沈先生的对手。”

因为皇帝对沈溪的评价太高,跪在地上的刘瑾听到后皱眉不已,几乎把沈溪恨到骨子里去了。

朱厚照再次看了一遍诏书,忽然用怀疑的语气质问:“刘公公,你怎未将你自己,还有沈先生的功劳列在功劳簿里面?”

刘瑾抬起头来,诚恳地解释道:“陛下,这次功劳主要归于边军将士,沈尚书虽也有功劳,但因他未亲自领兵,且他的计划只是派兵诱敌深入,主要还是宣大总督府找到战机,果断选择跟鞑靼人一战,才有此辉煌战果,实在不宜增加沈尚书的功劳,免得前线将士有意见。”

“而老奴只是举荐几个英才,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功劳……”

说是不肯为自己表功,但其实处处为自己说好话,而涉及沈溪那边,则基本都是连消带打。

朱厚照皱眉:“话不能这么说,虽然结果的确跟沈先生的预期有所区别,但沈先生在这其中可谓尽职尽责,而且朕要在国策上倚重沈先生,功劳簿上必须加上他的名字,再者……你举荐英才有功,也可列在里面!”

“回去改过,一个时辰回不来,提脑袋来见!”

……

……

此番见驾,刘瑾只字未提边军有可能虚报战功。

下面报上来多少功劳,他便写多少功劳,他已计划好,反正主谋不是他,若回头出了事,便把责任推给孙秀成和李频。

功劳最大之人,责任自然最大,如此一来刘瑾便不敢去为自己争首功。

“若过了这一关,孙秀成和李频都可调到京城来,届时孙秀成去兵部替代熊绣,挟制沈溪,而李频则到京营领兵……咱家手头有他们虚报战功的把柄,这两位还不得老老实实为咱家效命?那时看你沈之厚如何调遣这些人做事,一旦应对不当,那你的兵部尚书之位都会不保!”

刘瑾对孙秀成和李频充满期待。

二人在刘宇帮忙下,成为阉党一员,如今均建功立业,这让刘瑾在用人上多了更大的自信。

等回司礼监重新将诏书拟好,刘瑾带回豹房给朱厚照重新看过,朱厚照非常满意,直接让刘瑾颁行,诏告天下。

功劳没有经过求证,便堂而皇之公布出去,等于说不留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