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四章 双簧

寒门状元 天子 5657 字 9个月前

谢迁道:“陛下,若兵部尚书做事有错,或者兵部内有弊政,也当以朝廷审核,不能令兵部凌驾于朝廷之外!请陛下收回成命,将国策之事搁浅!”

刘瑾听到这儿,得意非常。

谢迁跟沈溪争得面红耳赤,现在又提出将沈溪主导的国策搁浅,看起来这对铁杆盟友似乎已经彻底翻脸。但随即他便担心起来:“谢老儿为何突然提兵部弊政?难道此举有何深意?”

就在刘瑾隐隐不安时,朱厚照顺口把话说出来:“兵部内的事情,一切由兵部沈尚书做主,旁人不得干涉,至于朝中弊政……”

说到这儿,朱厚照突然记起自己好像委命刘瑾去查兵部弊政,现在两道圣谕相互矛盾了。

看起来应该先入为主,得优先照顾刘瑾的颜面,但现在朱厚照骑虎难下,若是继续让刘瑾得逞,那沈溪在兵部说了不算数,无法主导一切,也就没办法再出来力排众议支持他御驾亲征了。

朱厚照琢磨:“我想圆御驾亲征的梦想,满朝上下包括刘瑾在内都反对,只有沈先生一人支持,我现在可不能拆沈先生的台!”于是他道:“朕之前说过,两年内,大明一定要做到富国强兵,这一基本国策不容更变,就连朕也不能收回成命,但凡涉及兵部之事,尔等不得干涉!”

谢迁显得很气恼:“陛下,若兵部做事不当,会令大明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陛下请三思!”

“陛下请三思!”

在场不管是文官集团还是阉党的人,全都附和谢迁,伏地向朱厚照提请。

刘瑾此时最为着急,他刚把兵部审查权拿到手,突然间就失去了,如此一来,即便日后朱厚照不御驾亲征,兵部他也难以把控了。

刘瑾闷闷不乐:“别是沈之厚跟谢于乔事先说好了,故意因为一些事起矛盾,在我面前演双簧吧?看起来谢于乔是在帮我说话,实际上却是帮沈之厚拿回兵部统辖权,这样就可以针对和打压我!”

朱厚照一摆手,态度坚决:“朕的决定不容置疑,你们若有意见,就该在朕提出基本国策时申诉,现在再说已经迟了,两年强兵国策绝对不容更变!”

“陛下!”

“陛下!”

跪谏的人遍布奉天殿内外,许多大臣忧心忡忡,觉得皇帝给沈溪的权力实在太大,完全让兵部脱离朝廷审核,等于说兵部在朝廷外就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无论内阁、司礼监、都察院等衙门,对兵部都没了审核权限。

朱厚照厉声道:“谁再有非议,朕便当他是欺君罔上,危害大明社稷,决不轻饶!沈卿家,你继续说下去,诱敌深入后,朕应该如何做?”

此时朱厚照在等沈溪一句话,那就是等鞑靼人深入大明腹地,他就可以御驾亲征了。

沈溪顺理成章地道:“如若鞑靼人杀到居庸关一线,陛下御驾亲征,当无任何问题!”

“沈尚书,你这是要祸国殃民哪!大明江山,或许因此而失去!”沈溪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喝骂。

沈溪没有回头,朱厚照则站起来怒斥:“谁敢在朝堂上造次?”

奉天殿毕竟不是乾清宫,这是大明皇宫主殿,因为实在太过宽大,无论是声音还是视线都受到一定阻碍,之前是谁说的话竟无从查证。

奉天殿内外又陷入死寂。

沈溪不为所动,道:“既然陛下已做出决定,要诱敌深入,当派京营数千兵马,出居庸关往宣府……臣之前曾提请陛下,调地方卫所兵马换戍京师,形成轮调,请陛下就此批准,如此连征调宣府和戍卫京师之兵马都有着落了!”

朱厚照惊讶地问道:“沈先生提请过这件事吗?为何朕不知晓?”

说完,朱厚照打量刘瑾和谢迁,问道,“是内阁没有把奏本呈递上来,还是奏本没过司礼监?”

谢迁当然知道奏本压根儿就没走内阁这条途径,是沈溪送到宫里,却被刘瑾找机会给扣下了。

刘瑾以为这件事朱厚照不会知晓,没想到刚发生,沈溪便在朱厚照面前告状了。

谢迁道:“回陛下,但凡过内阁奏本,一律都会送往司礼监,请陛下明察秋毫!”

“那就是你们司礼监的过错了?”

朱厚照瞪着刘瑾,“刘公公,你可真是当得好差事啊……朕之前不是说过吗,沈尚书的奏本,直接呈递给朕便可,你不是想蒙骗帝王吧?”

刘瑾吓得赶紧磕头辩解:“陛下,或许奏本刚入宫,老奴没看过……沈大人,您说说,奏本送到何处去了?”

沈溪正要说话,朱厚照一抬手:“具体是谁的过错朕不想追究,但既然沈卿家已把事情说明,那朕就直接批准。从今日开始,京师兵马要进行轮调和换防,此将成为国策之一部分,立即执行!”

奉天殿内,众大臣跪谏朱厚照,一时间朝议陷入僵局。

朱厚照怒气冲冲站在那儿,想指责跪伏于大殿内外的大臣,却也知道朝堂离开这些人玩不转,不能说降罪就降罪,一定要以理服人。

恰在此时,一名大臣出列,拱手行礼后朗声说道:“陛下,对于您亲征之事,臣有话要说!”

听到这声音,无论是朱厚照还是大臣,都感觉一阵释然,因为说这话的人是兵部尚书沈溪。

所有大臣下跪劝谏时,只有沈溪没有下跪,很多人都认为皇帝御驾亲征之事系由沈溪提出,所以沈溪出面支持朱厚照无可厚非。

朱厚照愣了一下,随即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用热切的目光望着沈溪,道:“沈卿家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沈溪道:“依微臣看来,此番鞑靼人犯边,的确不用陛下御驾亲征!”

“什么!?”

朱厚照满心以为沈溪会替自己说话,却没想到沈溪上来跟谢迁的态度一致,竟然是劝阻他。

因为沈溪的言语超出在场所有人预料,大臣们都诧异地抬起头来,齐刷刷地盯着沈溪,一阵猛瞧,想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沈溪重复道:“臣认为,陛下不必御驾亲征,因为当前有一件着紧之事,一定要先完成,才能顾及征伐鞑靼!”

朱厚照皱眉问道:“沈卿家,你不会是想说……朕要先大婚,生个皇子,再把皇子立为太子,那时才可以出征吧?朕没了后顾之忧,即便战死疆场也有人继承皇位,是这意思吗?”

听到朱厚照的话,大臣们心里都有些发怵,这哪儿是一个皇帝应该说出来的话?

谢迁生怕沈溪说出什么僭越之语,干脆先下手为强,跪在地上直接奏请:“即便陛下立了太子,也不可轻易出征,此为大明江山稳固!”

朱厚照皱眉看了谢迁一眼,此时他对这位首辅大人充满厌烦,随后他又打量沈溪,摆了摆手,道:“沈卿家,你是什么看法,索性一次说完吧,卖关子没意思!”

“遵旨!”

沈溪再次行礼,道,“如同之前刘尚书所言,鞑靼犯边不过为劫掠我边民粮食,规模小,力度弱,待夏收结束,自然会撤兵,而陛下御驾亲征,必然先做准备,从筹备到出兵,前后少说也得半个月,銮驾和大军一路跋涉前行,怎么也需要十日才可到宣府,到那时……鞑靼人怕已扬长而去!”

朱厚照原本恼怒沈溪也阻碍他御驾亲征,但听完这番话,他才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等感到宣府时鞑靼人已经撤退,御驾亲征确实没有任何意义。

“那你……”

朱厚照原本想直接质问,既然你沈溪知道这些,为何不早说?非要让朕出丑?但他稍微犹豫了一下,变换口吻,道:

“朕可以直接起身往西北,不需做任何准备,单纯以宣府兵马跟鞑子周旋,最好能找到鞑子主力,将其一举击败!”

沈溪道:“此事没陛下想的那么简单!鞑靼人犯边原本就为劫掠,若知道陛下现身宣府,三军将士必会拼死效命,同时还有源源不断的勤王大军开往宣府,那时鞑靼人定会望风而逃,陛下也只能无功而返!”

朱厚照望着在场跪满大殿内外的大臣,气急败坏:“那你说说看,朕应该怎么做才不会让鞑子避战?”

刘瑾见沈溪说得头头是道,想打压一下,赶紧插嘴:“陛下,您的威严实在令鞑靼人惧怕,您亲征宣府,鞑子逃窜是必然的事情,若您想跟鞑靼人交战,只有带兵出塞……但如今朝廷上下准备不足,您忘了之前给沈大人两年时间,让他准备您御驾亲征之事?”

朱厚照怒道:“闭嘴,你这狗奴才,正着反着说都是你有理……朕不想听你废话!沈卿家,继续说下去!”

刘瑾心中那叫一个冤屈,暗道:“我这可是为大明社稷着想,怎还挨骂?陛下为何不骂姓沈的小子?”

沈溪正色道:“陛下,以微臣看来,若想让鞑靼人持续犯我边境,只有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先给他们些甜头。等把人引到预设之地,我大军全线出击,一举击溃敌人,如此陛下御驾亲征才有意义!”

“啊!?”

听到这话,跪在地上的众大臣都不敢置信地瞪大眼睛。

沈溪所说的话,让他们觉得太过疯狂,看沈溪的目光跟看一个疯子没什么区别。

朱厚照眼睛眨了眨,脸上闪现迷惑之色,觉得沈溪说的话有点儿不靠谱,问道:“沈卿家,你……你这计划,是否太过冒险了些?”

沈溪回答:“陛下连自己御驾亲征都不觉得不妥,为何诱敌深入,反倒在陛下这里觉得是冒险呢?”

“这个……”

朱厚照略微有些尴尬,不知该怎么与沈溪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