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二九章 入调之议

寒门状元 天子 3205 字 9个月前

“若刘少傅不允,我会亲自前去跟他谈,怎么都要让沈溪到南京六部担任要职,如此才是最好的结果!”

……

……

马文升以吏部的名义,做出人事调动。

具体到沈溪身上,便是以左都御史、兵部尚书以及湖广、江西两省总督之身担任南京兵部侍郎,看起来是降职了,却让沈溪从外官往京官发展,马文升和刘大夏在这件事上算是“帮”了沈溪一把。

只是作为当事者的沈溪不会领情罢了,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去一个对自己更加制约的环境任职。

南京小朝廷可不是沈溪的目标,他宁可留在湖广和江西,毕竟这里他已经经营一年多,地方上所有关节均已打通,如今朱厚照刚登基,朝中老臣俱在,沈溪知道在两京官场混不出名堂来,宁可留在地方当封疆大吏,而不愿去两京官场“历练”。

沈溪这边不情愿,刘健和李东阳也没准备答应。

在大明,能做到六部侍郎,哪怕只是南京六部侍郎,必然是在官场混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资历深厚,并且拥有丰富履历的人物。

沈溪功劳虽不小,但资历太浅,地方履历不丰(缺乏府县以及地方三司任职经历),属于破格“提升”,就算让沈溪担任封疆大吏都有违规之嫌。只是沈溪的能力摆在那儿,又是孝宗皇帝亲自安排,刘健和李东阳才没有公然反对,但心底一直不以为然。

现在让沈溪调到南京任兵部侍郎,二人觉得沈溪根本没那资格。就算沈溪有能力,也会在官场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于大局不利。

刘健拿着吏部考核和铨选名册,脸上满是不悦之色,对李东阳道:“这份名册中,部分外官调动不合老夫心意,宾之你拿去看看吧!”

李东阳接过后瞥了几眼,道:“我之前已仔细看过,也跟吏部有过沟通,大部分官员的铨选无问题,只是少数人的调动尚需勘磨。”

“尤其是湖广、江赣两省总督沈溪,调南方尚不到两载,又将他调去南京任职怕是不妥,我跟马尚书提过这事,他的意思是要让沈溪多锻炼,在他看来,沈溪已具备出任兵部侍郎的资格!”

刘健皱眉:“兵部,责不在小,南方安稳全靠南京兵部统筹,将贸然将沈溪调上去,如何确保地方不出问题?”

李东阳怔了怔,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今大明不管哪里有战乱,都是调沈溪前去平乱,甚至还让沈溪挂兵部尚书衔,现在安排沈溪一个实缺的南京兵部侍郎,却全盘否定沈溪在领兵上的才能,未免有失偏颇。

但因为是刘健的意见,就算李东阳觉得不妥,还是点头表示同意。

{}无弹窗朱厚照让刘瑾调了些西南的奏本过来,详细调查一下沈溪在地方的动向,那些原本不知道的事情,逐渐在他脑中形成脉络。

“……原来沈先生在西南做了这么多事,立下如此大的功劳,但朝廷对他似乎没什么表彰,战事结束就将沈先生调回两省总督的位子,一点儿提拔都没有,真让人心寒啊!”

朱厚照说到这儿,脸上满是唏嘘的表情,为沈溪抱不平。

刘瑾赶紧道:“陛下,沈大人所做乃份内之事,陛下不能心寒,否则……陛下是在责怪自己……”

“哈哈!”

朱厚照听了不由莞尔,摇头道,“你看朕,都忘了自己是皇帝了……朕替沈先生叫屈,不是说朕这个皇帝没当好吗?”

“刘公公,你的提醒有道理,这样吧,朕准备跟朝臣商议一下,对沈先生做出嘉奖。从西北到京师,再到西南,沈先生都立下汗马功劳,调回京城当个兵部尚书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刘瑾苦着脸道:“陛下要让沈大人担任兵部尚书,却不知如今兵部的刘尚书……作何调遣?”

“呃?这个,让朕考虑一下……”

朱厚照扶额思索后,笃定地说道:“以沈先生的才华,担任兵部尚书绰绰有余,大不了让马尚书告老还乡,不是有很多奏本都弹劾他年老昏聩吗?让刘尚书担任吏部尚书,这样把空出来的兵部尚书之职交给沈先生……嗯,这样安排应该没什么问题!”

刘瑾心想:“沈溪那小子若是回到京城,我岂不是凭白多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不行不行,我不能给自己找麻烦,这次我得跟朝堂上的文官一道,阻止沈溪回京城!”

刘瑾道:“陛下万万不可,沈大人虽立下赫赫战功,但无六部履职的经历,如今就算兵部熊侍郎的资历也远在他之上,陛下如此提拔,朝廷上下必齐声反对,那时陛下或许会陷入进退维谷之境地……”

刘瑾非常聪明,他不说自己反对,而是说这样做会让朝官不满,引起君臣间的对立。

果然,朱厚照听到后皱起眉头:“又是那些文臣,朕做什么他们都不满意,现在要调个人回京任职都不行?”

“刘瑾,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同意?或者你来说说看,沈先生回京后当个什么差事好?只要沈先生人能回到京城,就会为朕出谋划策,朕非常需要沈先生这样的大才辅佐!”

刘瑾听到这话,更不肯帮朱厚照想办法调沈溪回京,当下道:

“陛下,如今确实不是调沈大人回京任职的好时机,不妨再等一段时间,毕竟沈大人在京城的敌对者不在少数,这些人可都是阁老、尚书级别的存在,绝对不会轻易答应沈大人回京任兵部尚书……”

“那侍郎呢?在六部谋个侍郎的差事应该不难吧?兵部侍郎……想必不错!”朱厚照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