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二四章 君王不朝

寒门状元 天子 2859 字 9个月前

刘健进言:“太后在上,陛下已辍朝多日,朝堂内积压奏本无数,中枢和地方政务得不到妥善处置,天子不闻百姓事,上令不得下效,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请太后以国祚为上,规劝陛下,让陛下早日归朝……将撷芳殿集市撤出宫门!”

张太后非常为难:“刘少傅,本宫乃妇道人家,关于陛下之事,你们该去找陛下当面陈情,为何要到本宫这里来?先皇安排你们担任顾命大臣,就是希望你们好好提点陛下,如今他行事荒唐,你们要尽到为人师长的责任啊!”

对儿子那些胡闹事,张太后其实是知道的,但却没有阻止,甚至有意纵容,让朱厚照玩心愈大。

刘健等人来找张太后,显然找错了人。

张太后压根儿不想劝儿子,因为她觉得儿子把胡闹的地方从宫外换到宫内,再如何折腾总归没有出宫门,安全方面更有保证,她一直认为刘瑾出了个好主意,现在刘健却说要将宫市撤走,意味着儿子将来还要出宫游玩,她更担心。

刘健道:“先皇临终托付,希望陛下勤奋好学,知人善用,做盛世明君,但如今陛下不但辍朝,连早晚两课也荒驰多时,经筵日讲更无一次……我等臣子多日未曾面圣,无法将心中之意上达天听,请太后明鉴……”

张太后点头:“本宫也知诸位卿家辛苦,这样吧,等皇上来向本宫请安时,本宫会跟他好好说说,让他不得再如此胡闹。自明日开始,他不会再缺席朝会,至于具体情况,你们在朝会上见到他时再跟他提及,如何?”

刘健跟李东阳对视一眼……总算是看明白了,张太后根本就不管事,作为一个母亲,张太后在这种事上心向着儿子,就算他们说再多,也是徒劳。

知道朱厚照来日会上朝,刘健不再坚持,他知道这么多朝臣来逼迫先皇遗孀不是什么好事。

刘健跪拜叩谢:“谨遵太后懿旨!”

其余大臣没有谁主动站出来说话,觐见张太后结束,各怀心思散去。

谢迁准备回去后便继续称病不出,短时间内不再回朝。刘大夏心情有些烦闷,几步跟上谢迁,问道:

“于乔,你近来身体可有好转?几次投递拜帖,都未曾得见,今日看于乔身体似乎已无大碍,愈合有望!”

谢迁斜着看了刘大夏一眼:“多谢刘尚书关心,之前老夫病症已基本痊愈,但……咳咳,只是不知为何又患上咳嗽之症,一咳起来就没完没了……”

刘大夏看着谢迁蹩脚的演技,不由皱眉,他回首看了马文升一眼,但马文升走得慢悠悠的,根本没过来跟谢迁搭茬的打算,当下轻叹:“那就预祝于乔你早日身体康复……时候不早,我去兵部处理公务!”说完,便径直而去。

谢迁看着刘大夏的背影,叹息一声,慢悠悠往宫门去了。

{}无弹窗朱厚照在掌控绝对权力上得不到突破,便在吃喝玩乐上做文章。

在享乐上朱厚照就是个天才,以前尚是东宫太子时想玩什么玩不到都会想方设法,更何况如今无人管教?

出宫已是家常便饭,甚至朱厚照偶尔还会在宫外歇宿两三天才回来,辍朝已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接连好几天,到后来那些大臣想见到皇帝一面都难。

之后朱厚照感到厌烦,刘瑾想出一个好点子,那就是将好吃好玩的东西搬到宫里,免除了他出宫的疲累。

这件事朱厚照全权委托刘瑾去做,刘瑾本来就擅于此道,加上他身边还有一堆人巴结和逢迎,很快宫里就变得乌烟瘴气。

刘健和李东阳等大臣得知情况,准备好好教训一下小皇帝,让他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

刘健和李东阳将谢迁、张懋、马文升、刘大夏、张升等大臣叫到文华殿,趁着当天午朝面圣不得,做出安排,商议如何让新皇“改邪归正”。

李东阳作为主持人做开场白:“……自陛下登基以来,除国丧时,少有临朝听政,近来更是变本加厉,多日辍朝,甚至缘由都不告之,宫中盛传陛下连续出宫,几到夜不归宿的地步。”

“诸位都是先皇临终托孤之臣,现如今陛下如此胡闹,诸位有何看法?”

张懋蹙眉道:“宾之,这种事你可莫道听途说,若真有此等事,当由内阁进言太后,怎能由我等私下商议?”

张懋是只老狐狸,他知道参加这样的聚会犯禁。皇帝不在,重臣私下串联,商议怎么教训皇帝,传出去对名声有损,回头皇帝知晓了也会拿这说事,就算暂时不会,等皇帝羽翼丰满后也不会放过。

李东阳道:“张老公爷,这件事已涉及大明国祚安定,难道你我为人臣子,能放任不顾吗?”

张懋笑着摆摆手,意思是这种事跟我没多大关系,你们自行商议就是。

李东阳看着谢迁,问道:“谢尚书这几日都在家中养病,不知是否听到宫中之事?”

论老谋深算和处事圆滑,朝中无出谢迁之右者,他有些好奇地问道:“怎么了,宾之,陛下这些日子都辍朝吗?老夫病体违和,多日未曾上朝,竟不知此事,诸位同僚如何看待?”

谢迁不想牵扯进这种事。

无论劝谏皇帝,还是跟张太后告状,都是得罪人的事情,这大明天下到底姓朱,就算皇帝再胡闹,也没有为非作歹到天怒人怨,现在朝政牢牢把控在刘健和李东阳之手,谢迁可不认为朱厚照出宫游玩能让大明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