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升想了想,问道:“阁部如何决议?”
刘大夏也很好奇:“是啊,于乔,此事当由内阁票拟,交由陛下决断,几时轮到你我私下商议?就算我等商量出个结果,最后也做不得准!”
谢迁解释道:“如今奏本初到京师,票拟尚未定案,陛下染恙,已多日不问朝事,这件事难道置之不理?”
谢迁态度有些不善,几乎是用质问的语气跟马文升和刘大夏说话。三人中,谢迁岁数最小,但却总以高高在上的方式说话,显得盛气凌人,好似不是来跟马文升和刘大夏商议,单纯只是让马文升和刘大夏帮忙。
这也是事关沈溪,谢迁关心则乱,心慌意乱所致。
马文升道:“于乔切莫着急,沈溪领兵在西南平叛,若交趾犯边,他总领六省兵马,自然要请旨迎击,将犯边的蛮夷驱逐出境,完全可以理解。但若他领兵越境作战,情况又有所不同,怕是要劳民伤财!”
刘大夏颔首不已:“我也正是如此思虑。沈家郎刚解决粮草问题,调度的乃是闽粤之地的新作物粮食,虽不知他从何途径得到,但料想花销不小。以目前情况,若他出兵交趾,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多半会铩羽而归,交趾兵马没了顾忌,会进一步侵吞我大明疆土,实为不智!”
谢迁一怔,他没料到在阻止沈溪出兵这件事上,朝廷上下出奇地一致。
就连以前喜欢跟他唱反调的几位,也都不想沈溪出兵。
谢迁自己顾虑的是沈溪多年累积的战功一朝丧尽,刘大夏和马文升则担心粮草补给问题,而内阁刘健、李东阳考虑的则是不让沈溪趁机建功立业……
各方都没有沈溪出兵交趾的打算。
谢迁问道:“那以二位尚书之意,要阻止沈溪出兵交趾?以你们对沈溪的了解,认为他会遵从朝廷的旨意,完全不理会交趾犯边一事?”
马文升笑了笑,摇头道:“我可没说让沈溪不理会交趾犯边,交趾犯我大明疆土,杀我百姓,夺我州郡,自然不能轻饶,但不宜大动干戈,相信沈溪自己也如此想。我大明在经历西北战乱后,急需休养生息,此时不宜将战事规模扩大,相信朝中诸位同僚也是如此思虑!”
刘大夏道:“我看,最好还是让沈家郎从一开始就别牵扯进交趾犯边的事情!”
在朝中,刘大夏属于坚决不侵犯藩属国利益的大臣。
刘大夏最厌恶的乃是红毛、金毛洋夷,不赞同跟西方人贸易,主张闭关锁国,因而也不赞同朝廷下西洋或者是跟朝鲜、交趾等藩属国交战。
谢迁道:“既然两位尚书如此认为,那老夫放心多了,到了朝议时,希望两位能出面阻止!”
{}无弹窗朱厚照身边从来不缺正直博学之士,东宫讲官、侍读,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名满大明的鸿儒。
熊孩子缺的是能陪他玩、陪他胡闹之人,之前刘瑾做得很称职,张苑掌握火候则稍显不足,至于刚来的这位司马真人,却正合心意,因为此人懂得一些简单的戏法,还有一整套修炼理论诈唬人。
最重要的是此人不学无术,且懂得钻营,清楚朱厚照需要什么。
司马真人某些方面跟沈溪很相似,懂得投其所好,主动迎合朱厚照的想法,让朱厚照痴迷进去投入巨大的精力,废寝忘食,自然也就离不开他了。
沈溪带给朱厚照的是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司马真人带给朱厚照的则是遥不可及的长生梦。
朱厚照年纪渐长,他发现长生跟领兵打仗没有冲突,而且延年益寿长生不老,比起打仗更有意义,因为都能长生了,还学会那么多以一敌百甚至是以一敌万的仙术,再带兵打仗,自然没有输的道理。
沈溪之前给朱厚照打下的基础,因为司马真人的出现毁于一旦,朱厚照走入歧途跟正道偏差愈发遥远。
这会儿沈溪,没法注意京城的情况,依然专注西南战事。
在他带兵南下这半年多时间里,交趾兵马多次犯边,且深入大明境内数百里,沈溪手头上得到的关于交趾兵马动向的奏报愈发增多。
关于交趾犯边的情况,不但沈溪知晓,朝廷也终于得到风声。
西南急报从不同渠道传到京城,送入兵部、内阁,弘治皇帝或许也已知晓,但此时朱祐樘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之糟糕,除了无法亲自批阅奏本,甚至连之前持续一段时间的朝会也被迫中止。
朝中大小事项,恢复到内阁拟定、司礼监批阅的流程中,因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不作为,大权基本为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掌握。
谢迁虽然也是阁臣,但如今他的地位已渐渐被王华取代。对刘健和李东阳来说,王华行事更符合他们的心意。
王华懂得虚以委蛇,因他的儿子王守仁如今在朝为官,为儿子的前程着想,在很多问题上他都屈从于刘健和李东阳,如此一来内阁便形成两大派系,一个是刘健、李东阳和王华,另一派则是谢迁这个孤家寡人。
谢迁做出什么决定已无关紧要,就连他拟定的票拟也常被刘健删改,到后面,谢迁宁可多回家陪伴家人,也不愿留在内阁受气,他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不再踏足位于长安街的小院。
朝廷的派系斗争,把谢迁的一腔热血彻底给磨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