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以往这些人都跟沈溪对着干不同,现在就算他们认为沈溪现在的决定无异于等死,也不敢公然违背沈溪的军令。
胡嵩跃等人不傻,他们看出来了,沈溪小小年岁能当上延绥巡抚这种顶级文官,不是靠运气或者裙带关系,而是有真才实学。
沈溪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将鞑靼四千骑兵全数歼灭的英姿,早就铭刻在这些人脑海中。他们此时更希望沈溪采纳他们的观点,或者是在他们的观点上作出更好的安排,这会儿再跟沈溪唱反调,那就是跟自己的小命过不去,如果连沈溪这样的能人都无法带他们平安回居庸关,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更不用想。
沈溪道:“留守土木堡,既是为朝廷屯兵居庸关,增加京畿周边防备赢得时间,也是为我们自身的安危考虑。我军以步兵为主,最具威胁的佛朗机炮笨重而缓慢,鞑靼人只需要拖住我们,相信要不了一天宣府的大军就会追上我后撤大军,届时就是有死无生的局面。”
“既然我们无法在原野上与鞑靼人正面一战,还不如留在土木堡,至少有城池保护,即便鞑靼兵锋强盛,要攻克土木堡也需要时日,我们有火炮和火铳作为屏障,鞑靼死伤必不少!”
张永道:“沈大人,您也太乐观了些,先不说这鞑靼知道我们在土木堡内兵马不多,只会派少量兵马来攻,主力仍旧可以东进居庸关,我们无法阻挡。单说这鞑靼人如潮涌而来,城中人再多,也不过五千人马,火炮再强悍也只有少数炮弹,火铳枪弹就更少,城塞内粮草和物资都极为匮乏,如何有与鞑靼人一战之力?”
沈溪点头:“张公公此话倒也有几分道理。”
“既然知道有道理,那就赶紧撤兵吧,或者趁着鞑靼人破张家口堡和宣府之前,跟土木堡外面这两千鞑靼骑兵一战,既然大人能击败那丑女人率领的四千人马,这两千人马自然也不在话下。”
“待将其击溃,我三军再往居庸关之地撤兵,申报功劳时,我必然为沈大人和诸位将军请功,陛下和朝廷都会感念诸位的恩德!”张永道。
沈溪眯眼打量张永,问道:“果真要一战?”
“果真一战!”张永很坚定点头。
连刘序等人也道:“大人,下令吧,今晚或者明日一清早,便跟城外的鞑靼人拼了!”
“对,拼了!”
几个指挥和领队官也开始鼓噪。
沈溪对于眼下的军心振奋倒是很满意,只是对这些狂热好战分子决心之外的事很担忧,现在三军上下有些骄傲自满,以为既然之前能击败火绫的四千人马,现在打两千骑兵就跟闹着玩一样。
却不知火绫之败,在于其立足未稳,仓促应战,策略也出现错误,没有发挥鞑靼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
如今城外两千人马合兵一处,军心齐整且是哀兵,在鞑靼有防备之下,沈溪主动发起进攻,一旦对手不接招选择后撤,等明军全力出击落空,就得迎接敌人更加猛烈的反击,到时候情况就危急了。。
a
西北战火,燃烧到了宁夏前卫、中卫和后卫等地,一时间,黄河两岸处处传来警讯。
但正因为鞑靼人用作疑兵的主力西进,刘大夏沿途基本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兵不血刃便拿下延绥镇失守的榆林卫城、怀远堡、清平堡以及周边的米脂、绥德州等县城。
只是到处都满目疮痍,不管是要塞、堡垒还是府县的县城,都被破坏得很彻底,鞑靼人似乎并无占领和治理的打算,宁可将这些地方的城墙悉数损毁,方便他们日后再次前来掠夺,至少大明边军将领都是这么想的。
殊不知,鞑靼人要图谋的乃是大明富庶的京畿之地,兵马已在张家口堡和宣府镇同时发动,只是打了一个时间差,就让大明朝廷措手不及。
九月二十八,张家口堡在鞑靼军队两面夹击下告急,同日,鞑靼再次对宣府城发动猛烈攻击。
即便此时两座要隘能将消息传出,朝廷也来不及增调援军前往宣府,而真正能增援宣府而且颇具战斗力的,其实只有沈溪率领的“五万人马”。
九月二十九,战火仍在持续,沈溪大军所在的土木堡,已接到宣府接连发往京城求援的信函。
沈溪的想法就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这会儿即便消息传到京师,别说是增派援军,就算是回个信,也需要五日左右。
以如今鞑靼对张家口堡的攻击烈度,绝不会允许明军再坚持三天,张家口堡一旦失守,宣府镇必将在两三日内沦陷,到那时,沈溪将直接面对鞑靼数万兵马。
当天下午,沈溪升帐议事。
此时胡嵩跃和刘序等人已经坐不住了,对沈溪的建议无非是撤兵回居庸关,利用居庸关之险要来对抗鞑靼的入侵。
“……大人,撤兵宜早不宜迟,若宣府失守,鞑子主力必然东进,那时土木堡如何能坚守?即便如今城外有几千鞑子骑兵,只要我们且战且退,始终能撤回居庸关内。”朱烈有些想当然地说道。
亦思马因相继派出增援土木堡的骑兵数量,大约是两千人马,这些骑兵并未像火绫那样围城,都聚集在西北方五里外一个高地的大营中,防守力度上或许不及当初火绫那般,连沈溪派人去城外运水入城都未阻挠,但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这路人马得到的军令不是与沈溪所部决一死战,而是看住拖住土木堡内的兵马,阻止沈溪西进或者撤兵回居庸关就行了。
因为无论怎么看,沈溪手中的五千步兵也是跑不过两千鞑靼骑兵的。
打打不过,逃又逃不掉,沈溪唯独能凭靠的就是土木堡的城塞,如此才能与鞑靼人进行周旋。
但现在其实也就与等死无疑,一旦张家口堡和宣府失守,鞑靼主力便会趁机东进,那时土木堡需要面对的就不再只是两千鞑靼骑兵,而是几万精骑,甚至面对鞑靼汗部和亦思马因的全部人马。
现在就是个早死还是晚死的问题。
换作别人,此时一定会选择撤兵,就好像胡嵩跃等人,他们虽然察觉外面这两千多鞑靼骑兵很危险,但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怎么都不愿意在土木堡坐以待毙,认定必须得冒险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