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六章 文举人VS武举人(第六更)

寒门状元 天子 3898 字 9个月前

“砰——”

两声沉闷的响声过后。唐伯虎人已被踹飞到了墙角,结结实实地摔在那儿,趴了半晌没站起来。

哎呀,原来唐伯虎不会武功,沈溪心里释然,某人演绎的《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形象顿时崩塌。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唐伯虎一介文人,怎么会武功呢?不过是沈溪受后世荼毒太深,所以才有此不切实际的联想。

唐伯虎这一挨踹,他旁边带来的仆从不干了,主人在外被打,那怎么成?

也不管王陵之块头大,反正是一群人打一个,只要上去将王陵之缠住,将这傻大个打倒在地教训一番为主人出气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些人也是跟唐伯虎出来张扬惯了,一个个张牙舞爪,朝王陵之恶狠狠地冲了过去,王陵之也不客气,左扑右打,还没几下,几个小厮已被打翻在地。

王陵之一脚踩在某个倒霉蛋的后背上,大喝一声:“还有谁?”

“还有谁”这句话也是沈溪教给王陵之的,其精妙在于,要有足够的气势,不动泰山,巍然而立。

他这一喝,连地面都好似颤了颤。二楼的人不少,却没一人敢上前,纷纷让开偌大的空间,用打量怪物的神色望着王陵之。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

唐伯虎缓过口气,终于从地上爬了起来,骂的对象却不是王陵之,而是沈溪,因为他看出来了,这王陵之是沈溪找来的,“比试不得,居然以家仆殴人,目无王法!”

沈溪刚才也没想到王陵之脾气这么暴躁,想去阻拦,可王陵之那架势,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上去顶什么事?

到了此时,沈溪反倒要为王陵之说话了:“好像是唐公子先出手,想用扇子打我这位王兄弟吧?”

众人一想,还真是啊,人家只是拉住你,问你什么来头,结果你就想打人,这下吃亏了吧?

这块头……根本不成比例嘛……

“那你纵容伤人怎么算?”旁边已经有江南士子不满意了,唐伯虎被打,等于是在打他们的脸,文人一向看不起动手不动口的,“唐公子乃是我大明朝的解元,举人公。殴打举人公,乃是何罪?”

沈溪道:“我这位王兄弟,乃是头年里福建武举乡试第四名,正正经经的武举人,与唐公子功名相当,唐公子出手,就不许他还手?若上了衙门,诸位可要做一个见证。”

听到是武举人,在场之人窃窃私语中带着偷笑。你一个文举人,跟武举人打架,找错对象了吧?

ps:第六更到!

或许是憋了太久,这码字速度连天子自己都吃惊!大家来一波订阅、打赏和月票鼓励如何?

再次谢谢盟主磊洋,谢谢堂主迎风发很乱、君逸明、yyjcxpjf、llhz,谢谢舵主炫熙爸爸、澎湖湾、楚月婵、木木三寿1、一缕青烟丝丝绕、金沐灿尘,谢谢各位执事大大,谢谢每一个兄弟姐妹的订阅、打赏、月票和推荐票鼓励!

天子会努力努力再努力,不让大家失望!继续码字去了!

唐伯虎最初见到沈溪的画,几乎可以肯定沈溪是模仿他的画风,但仔细瞧过,连他自己也产生了怀疑,因为沈溪的绘画技巧已臻至大成,没有邯郸学步的痕迹,妙手偶得,不见斧凿痕迹。

若说在场之人最懂画的,还是唐伯虎本人。

在同一个题材,同一画风,甚至连笔法和技巧都相似的情况下,他的画反倒有些张力不足,倒不能说他画功不够高明,只能说他从一开始就太过自负。

绘画讲究的是心中蕴有意境,笔随心动,而他完全是按照沈溪的画,眼睛所观,笔随眼动,少了底蕴在里面。

“这画的好坏,由谁来评判呢?”

沈溪缓缓将在场所有人的疑问提了出来。

最开始提出比试,并未注明由谁来做裁判,唐伯虎也是对“兰陵笑笑生”心有不忿,提出个比试的由头,他自己觉得不会输,也就没有考虑更为周详。

可现在画已经完成,而沈溪并非泛泛之辈,连唐伯虎都能感觉面临的巨大压力,要真找个懂画的人来,必定能看出他的画与沈溪有差距,那他苦心积攒出来的名气,很可能荡然无存。

接下来的日子,他也就只能跟祝枝山一样,从高调变得内敛,乖乖地躲起来读书备考。

苏通笑嘻嘻地问道:“我看不用比了吧……难道诸位看不出来,到底谁更胜一筹?”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说让在场之人在沈溪和唐伯虎的画里选择一幅,他们中绝大多数还是毫不犹豫会选择唐伯虎,主要是他们不太懂画,附庸风雅之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从众从名:谁的名气大,支持的人多,我就选择谁的。

论绘画的名气,唐伯虎自然远在沈溪之上,唐伯虎画的画。怎么也值个几十两银子,以后升值的空间巨大。

可若是拿到沈溪的画,极有可能就是废纸一张。

苏通这话问完,在场的人还真有大多数分不出来。到底谁的好谁的赖,即便懂画之人,也只是觉得旗鼓相当,或者沈溪的稍微好一些。

在一些笔法皴法上,沈溪虽然运用自如。但毕竟属于另辟蹊径,尚未得到当世绘画名家的承认。

最后众人一合计,把两位到场的翰林推选出来进行评价。可惜这两位翰林对于书画都不是很精通,点评之语也很一般,只说难分伯仲,令在场之人大感失望。

如此一来,争执就起来了。

有的人觉得沈溪的画好,另一方却觉得唐伯虎更胜一筹。只有唐伯虎黑着脸立在一边,别说他自己知道已经输了,就算没输。他一个浸淫绘画二十年的名家,跟一个十三岁的少年郎斗了个平手,也够丢人现眼的。

就在唐伯虎准备离去时,沈溪突然摆手道:“诸位不要争了,在下认为,这两幅画的好坏,应该交由世人评断,不妨将这两幅画挂在闵生茶楼,以后客人光顾,可作出点评。等十年后再根据客人的反响,决定胜负如何?”

沈溪所提议的这办法,显然不能让在场之人满意,因为事不关己大家伙儿都等着分出个输赢来呢……

看热闹的不怕事大。若以难分伯仲结尾,这话题性从何而来?

只有闵生茶楼的掌柜觉得这主意很好,有今日比画的热闹,后面再一传扬,说不定满京城人都知道了,届时把画挂在堂上。那文人雅士还不纷纷过来品茗,作出一副很懂行的模样点评一番,这样茶楼的生意便会跟着蒸蒸日上。

最终的决定权,落在了比试的二人身上,沈溪提出意见,就看唐伯虎是否同意。

此时唐伯虎觉得,早点儿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方为上策,点头道:“沈公子的提议恰合我意,就挂在闵生茶楼,让世人点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