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庆皇帝的高妙手段之下,百官们虽然是勉强接受了“特简”之法,但百官们的利益毕竟是遭遇了极大的损失,所以他们下朝之后,就纷纷是心情沉重。
与此同时,对于“罪魁祸首”沈常茂,百官们心中也产生了许多埋怨的情绪,只觉得今天若不是沈常茂拖后腿的话,德庆皇帝未必能够如愿的得到内阁人选的决定权!
而这些怨气,则代表着沈常茂的首辅之位已经是渐渐不稳了!
也正因为如此,沈常茂才会匆匆离去,而“沈党”官员们也才会垂头丧气。
另一边,就在百官们暗中埋怨沈常茂的同时,赵俊臣则是在关注另外一件事!
ps:关于内阁空缺争夺战,在沈常茂被赵山才算计这一段,虫子在构思剧情的时候,原本设计了一个很精妙的情节收尾!
但怎么说呢,越是精妙复杂的东西,破绽也就越多!
写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构思的情节存在一个破绽,这个破绽让原本精彩的构思变成了笑话,虫子近乎抓破了自己的头皮,也没办法把这个破绽补上!
然后,虫子又想要重新换一个构思替代原本的构思,但新的构思要不是平淡无奇,就是同样存在破绽,让虫子抓狂了好几天,但依然是没有找到可行的替代情节。
但一直拖着也不是办法,所以虫子决定先用春秋笔法带过这段情节,事后再用插叙的手法将这段情节慢慢补全!
请大家见谅!
未完待续。
因为出现了太多的的争议性话题,百官们与德庆皇帝在争执与妥协之中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当这一天的早朝结束之后,时间已是接近午时了。
有资格上早朝的官员,或者是三品以上的大员、又或者是某个衙门的魁首,除了赵俊臣这个另类、以及太子朱和堉这位储君之外,绝大部分人的年纪都已是四十五以上了,平日里又都是养尊处优,精力与体力难免有些不济,就这样折腾了他们整整一上午的时间,百官们的状况可想而知。
然而,百官们离开紫禁城的时候,却都是顾不上身心疲惫与饥肠辘辘,一个个皆是面色沉凝、表情沉重,隐隐有些忧虑。
许多官员在目光环视之间,看到沈常茂之后,神色间更是流露出了明显的不满,竟是再也没有往日的畏惧!
至于此时的沈常茂则是步伐匆忙,脑袋微垂、目光收敛,身为堂堂的内阁首辅、百官领袖,竟是不敢与其他官员对视,只是快步走到了自己的轿前,然后就乘轿离开了!
至于那些“沈党”官员,一个个更加是垂头丧气,甚至没有拥簇在沈常茂的周围,全都是一副士气低迷、无精打采的模样。
原来,在今天早朝上,沈常茂狠狠栽了一个跟头,竟是被向来不擅长谋略手段的“太子党”轻易愚弄于股掌之间!
这天早朝上,太子朱和堉突然提议以“特简”代替“廷议”来决定内阁的补位人选,这项提议触犯了百官的利益,自然是引来了百官的反弹,但就在百官反弹最激烈的时候,太子朱和堉却是突然弹劾了内阁首辅沈常茂,宣称沈常茂利用内阁空缺的时机暗中串联百官、趁机兴风作浪、刻意构陷朝中大臣,并且还拿出了许多实质性的证据!
按照太子的说法,沈常茂暗中串联“太子党”官员,意图陷害“赵党”的霍正源,并且牵连到赵俊臣身上,最终给“赵党”制造麻烦之余,也将顺天府尹的位置从“赵党”手中夺过来,最终沈常茂会将顺天府尹的位置交给“太子党”,以换取“太子党”在内阁候选人方面的全力支持!
毕竟,“太子党”在都察院的影响力很大,是廷推决定内阁人选的关键性角色。
当然,按照太子朱和堉的说法,“太子党”皆是奉公忠君之辈,对于沈常茂的暗中串联的行为,不仅是不屑一顾,更还是厌恶至极,所以他们没有理会沈常茂的条件,反倒是通过太子朱和堉将沈常茂的恶行捅到了庙堂之上,以此来肃正朝廷风气。
对于太子朱和堉的说法,百官们是绝对不信的,毕竟沈常茂的手段眼光虽然不算是特别高明,但也绝不是愚钝之辈“太子党”的秉性,早已是人所共知,这些人自诩清高、自居君子,最是厌恶朋党之风,又一向是嘴巴不严、办事不牢,即使他们愿意与你合作,但若是你的作为稍稍不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马上就会翻脸,可谓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与他们暗中合作,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一点,早已经百官们的共识,沈常茂又如何不知?
若不是受人蛊惑,得到了某些承诺与暗示,沈常茂是绝不会主动串联“太子党”官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