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深远谋划(上).

摄政大明 虫豸 3392 字 9个月前

但是,鲍文杰的观点也很有道理,“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罪名一旦出现,百官一定会人心惶恐,也一定会出现反弹,到时候朝廷局势就会不稳,这是德庆皇帝绝不愿意看到了。

所以,德庆皇帝不免有些犹豫,对于霍正源与鲍文杰的争执,也迟迟没有表态。

最终,就在鲍文杰与霍正源的辩论越来越激烈的时候,德庆皇帝突然挥手,打断了两人的激辩,并将目光转向赵俊臣,问道:“俊臣,朕认为霍大学士与鲍侍郎的说法都各有道理,只是这个‘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罪名,终究是由你提出来的,朕还是想听听你的看法。”

赵俊臣微微垂首,平静的说道:“陛下,事到如今,案情已经很明显了,李欣确实无罪,也确实是太子殿下当初错判了案件……当然,这件事也不能怪太子殿下,当初留给太子殿下的审案时候确实有些紧促,厂卫们也是欺上瞒下、误导了太子的判断,所以太子殿下出现了些许疏漏,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德庆皇帝点了点头,并示意赵俊臣继续讲下去。

赵俊臣继续说道:“臣冒昧揣测圣心,认为陛下您这次派臣等复查此案,是不忍心忠臣蒙难,想弥补这个疏漏、并为李欣平反,但如此一来,太子的声望就会受损,所以局面就有些进退两难了。然而,臣认为,因为南巡前后的一些事情,太子殿下的声望已经出现了一些损失,现在绝不能再有波折了,否则太子殿下的声望在短时间内连连受损,所产生的影响实在是难以估量,所以太子殿下当初的判决必须要维持!这既是前提、也是底线!”

听赵俊臣这么说,德庆皇帝再次点头,表示赞同。

另一边,鲍文杰的神色也是微微一变,显然他之前只是孤立的看待这件事情,如今听到赵俊臣的提醒,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是啊,因为南巡前后的一些事情,太子的声望已经接连受损,如今确实不能再有波折了。

想到这里,鲍文杰原本的立场也有些动摇了。

同时,赵俊臣又说道:“不过,李欣为官期间,确实没有任何把柄,想要维持太子殿下的原判,也需要一个理由,所以臣才想到了‘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罪名。这既可以维持了太子殿下的原判,也让陛下您有了充足理由减免李欣的刑罚,当然,鲍大人的顾虑也有道理,这项罪名一旦提出,必然会引起百官担忧,但依臣看来,只要换一种说法,就不会有麻烦了。”

……

ps:工作上的原因,这几天一直没有没时间更新,现在恢复,且明天会有爆发。

……

……

……

第二天,下午申时。

万众瞩目之下,德庆皇帝的南巡御驾终于来到了淮安。

在德庆皇帝驾临之际,诸般礼制、迎接流程,看似庄重热闹,但只是千篇一律,毫无惊喜意外之处,所以自是不用多提。

却说德庆皇帝来到了淮安府的临时行宫之后,第一时间招来了赵俊臣、霍正源、鲍文杰三人,询问前任淮安知府李欣贪污案的查案进展。

面对德庆皇帝的询问,三人不敢隐瞒真相,将案情详细向德庆皇帝解释了一遍。

听到赵俊臣等人的解释后,德庆皇帝若有所思,沉吟道:“这么说,李欣确实是被冤枉的?他为官期间当真没有任何把柄可抓?”

不待赵俊臣与霍正源说话,鲍文杰已是抢先说道:“陛下,李欣确实受到了冤屈,他的贪污罪名根本经不起推敲,为官期间也是出了名的清廉有为,在民间有口皆碑,所以臣恳请陛下为李欣翻案、还李欣清白!”

得到了肯定答复之后,德庆皇帝的眼神中闪过了一丝失望,对于鲍文杰的建议,则是沉吟不语,没有任何回应。

德庆皇帝这次派赵俊臣、霍正源、鲍文杰三人复查李欣的贪污案,是因为李佳敏的缘故,想要减免去李欣一些罪名,让李欣免去牢狱之灾,但绝没有想要将太子朱和堉的判决彻底推翻,因为这样会影响太子朱和堉的声望!

所以,赵俊臣等人这次查案,最好是平反了李欣的贪污罪之余,再从李欣身上找出一些不轻不重的罪名,最后由德庆皇帝避重就轻的下一道旨意——李欣确实有罪,但太子也有些量刑过重,所以特免去李欣的牢狱之灾——这样一来,德庆皇帝既是对李佳敏有了交代,也是维护了储君的威望。可谓是两全其美、面面俱到。

然而,德庆皇帝万万没想到,李欣竟然真是一位没有任何把柄的大清官,赵俊臣等人审查了两三天时间。竟是一点罪行都找不到,如此一来,却是让德庆皇帝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究竟是为李欣翻案、任由太子的威望受损?还是不再理会李佳敏的请求、假装不知道李欣的冤情,将这件事掩盖下去?

就在德庆皇帝考虑着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的时候,赵俊臣却突然说道:“李欣此人。确实是一位清官,但要说他没有任何把柄可抓,却也不一定。陛下,太子当初查抄李欣家产的时候,足足抄出来近十万两银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银子,李欣根本说不清楚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