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立场.

摄政大明 虫豸 3997 字 9个月前

此时,听到赵俊臣与霍正源的提议之后。鲍文杰不免有些吃惊——难不成,赵俊臣与霍正源会真心为太子朱和堉的声望考虑?——鲍文杰只觉得自己耳朵出现了问题。

有那么一瞬间,对于赵霍二人的提议,鲍文杰确实心动了,认为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良策。

不过,设身处地的为李欣考虑之后,鲍文杰还是摇了摇头,依然是坚持己见,道:“对于李欣这样的清官而言,名声就是他一生最看重的东西。若是咱们依旧维持他的罪名,怕是比杀了他还让他难受!所以赵大人的提议绝不可行。”

顿了顿后,回想着赵俊臣的提议,鲍文杰又觉得有些好笑。道:“以‘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为由维持原判?我可不记得我朝还有这么一项罪名!”

赵俊臣缓缓道:“我朝确实没有这项罪名,但天子金口玉言、言出法随,只要陛下认可了,那么这项罪名自然就有了。毕竟,李欣的家产高达近十万两白银,但他没办法将这些银子的来历全部说清楚。其中说不定就会有贪污受贿的银子,所以这项罪名也不算错。”

鲍文杰冷笑道:“这天底下的官员,又有谁能说清楚自己家产中每一两银子的来历?这项罪名一旦成立,岂不是天下官员人人有罪?更何况,李欣的家产虽然数额巨大,但与赵大人相比,却只是九牛一毛罢了,赵大人提出这项罪名,就不怕将来自掘坟墓?”

赵俊臣笑眯眯的说道:“所谓‘清官’,是‘清廉’的‘清’,而不是‘清贫’的‘清’,这一点我自然明白,但如今为了太子殿下的声望考虑,也只能寻找这么一个理由了,毕竟咱们实在抓不到李欣的其他把柄。至于鲍大人说我这是自掘坟墓……我也多谢鲍大人的关心,不过我既然敢提出这个建议,我就不会担心将来会有人用这一招对付我,还请鲍大人放心就是。”

事实上,赵俊臣的提议,并不仅仅只是为了“维护”太子朱和堉的声誉,还有更长远的考虑,不过赵俊臣并不会向鲍文杰详细解释就是了。

至于鲍文杰说赵俊臣的这项提议是“自掘坟墓”,赵俊臣更是毫不担心。

像是赵俊臣这般层次的权臣,所谓“罪名”根本就是最无关紧要的事情,若是赵俊臣倒台的话,他的政敌们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为赵俊臣罗织七八十种罪名,根本不需要寻找“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理由:若是赵俊臣没有倒台,所谓“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理由也根本无法对赵俊臣造成任何影响。

事实上,一旦李欣因为“巨额财产来历不明”而定罪,那么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只会是朝廷中下层官员,而这也是赵俊臣提出这项建议的真正原因!

最终,经过反复辩论之后,鲍文杰、霍正源、赵俊臣三人依然是各自坚持己见,鲍文杰坚持要为李欣翻案,而霍正源与赵俊臣也坚持要维持原判。

这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鲍文杰明明是太子朱和堉的铁杆亲信,但他却是坚持推翻太子朱和堉的判决,而赵俊臣与霍正源明明与太子朱和堉是敌对关系,但此时却偏偏以维护太子朱和堉的声誉为首要目标!

说根到底,在官场之上,所谓“立场”往往是最靠不住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随着利益出发点不同,所谓的“立场”往往也会发生变化!

霍正源为了讨好德庆皇帝,所以要维持原判,赵俊臣除了要讨好德庆皇帝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考虑,所以他也坚持要维持原判,至于鲍文杰,他之所以坚持为李欣翻案,何尝不是因为他自己同样是一位清官,所以心有戚戚焉呢?

最终,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赵俊臣、霍正源、鲍文杰也就不再坚持辩论了,只是等待德庆皇帝驾临淮安之后,再分别向德庆皇帝阐述他们各自的看法。

而且,根据消息,德庆皇帝也很快就要驾临淮安了!

……

ps:不知道为什么,周末反而会很忙,总是有一堆事情缠身。

……

……

……

离京之前,赵俊臣在京城中留下了许多计划。

到了现在,在这些计划开始逐步实施了,其中有一些产生了效果,又有一些完全没有效果,甚至还有一些出现了反效果!

不过,赵俊臣已经没办法再去修改的这些计划了。

因为,赵俊臣此时正在淮安城内,距离京城两千三百余里之遥。

所以,赵俊臣并没有担心京城里的风云变幻——即使担心也没用——对于赵俊臣而言,重要的是处理好眼前的事情。

比如,前任淮安知府李欣的贪污案。

这件事究竟应该如何向德庆皇帝交代,是需要花费大心思的。

来到淮安城的第二天,赵俊臣与霍正源、鲍文杰一同前往淮安府衙,开始复审李欣的贪污案。

进入淮安府衙之后,赵俊臣等人很快就见到了淮安知府贺恒泽——如同传闻中一般,贺恒泽是一位很容易交流的“好好先生”,当赵俊臣与霍正源、鲍文杰表明了身份与来意之后,就受到了他的热情招待,对于赵俊臣等人的诸般要求,贺恒泽也是有求必应、积极配合。

面对贺恒泽的殷勤与奉承,赵俊臣不由再一次感慨——为什么在官场之中,容易相处的总是贪官呢?

或者,是因为贪官没有太多原则的缘故吧——只要不触犯他们的根本利益,贪官们总是明白“变通”与“忍让”的重要性。

不过,赵俊臣并没有感慨太久,很快就陷入了忙碌之中。

翻阅档案、收集线索、寻找证人、并再次提审李欣……

经过了两天时间的忙碌,渐渐的,案情真相越来越清晰,而鲍文杰的面色也越来越难看。

当初,太子朱和堉之所以会断定李欣是位贪官,一来是因为淮安境内的一些贪官污吏被太子朱和堉抓捕入狱后,皆是信誓旦旦的举证李欣就是他们的主谋;二来是因为东厂收集到的“情报”皆是显示李欣有过贪污受贿的迹象。三来也是因为李欣家中抄出了巨额银两。

所以,太子朱和堉在“证据确凿”之下,也轻易的断定了李欣是一位贪官,并将李欣罢官免职、抓捕入狱。

然而。赵俊臣、霍正源、鲍文杰三人仔细的复查了案件之后,所得到的情报却是截然不同。

根据这三人所查到的情报,前任淮安知府李欣显然是一位清官,为官期间没有任何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迹象。虽然家资丰裕、抄家时抄出了数万两白银,但考虑到李欣的祖辈皆是著名商贾。所以这笔银子也很可能会是李欣继承祖业所得,皆是干干净净的银子。

至于东厂所收集到的“罪证”、以及其他贪官们的举证,更是完全不可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