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三)

为什么曹操的理想是尚书令和将军,而不是三公,大将军?

曹操还是有自知之名的,而且曹操压根瞧不起三公这个职务,相权被分成了三个职务,曹操对三权经常的扯皮做不出事情,相互推萎,深恨痛绝,连救个灾都要搞几个月才能搞出一个方案。

曹操觉得自己干不来,也不想干三公,后来曹操是直接废了三公制度,把三公权力合三为一,复汉丞相制,大权独榄。

大将军就更不用说了,大将军下面是太尉,即然太尉都不想干,那做大将军这种理想更没有兴趣。

大将军只有皇帝的叔叔,兄弟才能担任,统领三军,还得委派个太监来监军,非常的不爽,打起仗来处处受肘。

当然将军分很多种,大将军下面的将军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等。

大将军可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事总参谋长,太尉相当于三军总司令,骠骑将军可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陆军总司令,其他的可能相当于军区司令。

这样一讲大家就一目了然。

曹操是有理想,有行动,调任到一县之长,兢兢业业的为民办事。

曹操这个时候想法是把一方百姓治理好,做个清?正直的能吏,曹操这时候不到二十三岁,非常的年轻,能做到县令,已经算是破格提升,我们现在如果做县长没有三,四十岁,是不可能的。

曹操任顿丘令二年,因为其堂妹夫宋奇得罪宦官,被诛杀,同时也牵连到曹操。

为什么会涉连到曹操,可能是曹操给他出了个主意杀了哪个宦官的叔叔或者是子侄,宋奇将曹操招了出来。

罪状是曹操为官不正,叫唆行罪,用我们现在的话定罪应该是犯了叫唆罪,唆使罪等等,当时曹嵩已经是大司农(相当于现在农业部部长),宦官还是很给面子的,没有抓曹操坐牢,只是罢免了曹操的官职。

曹操没有官职,闲赋府中,曹嵩知道这个年纪的曹操年轻气盛,性格刚直,而宫中的养父曹腾此时已经过世了,曹操如果再不收敛脾气,继续得罪宦官和权贵的话,可能连自己都保不了他。

曹嵩叫曹操回谯县读书,修身养性。

就这样曹操回到了故乡谯县闲居了两年,这两年曹操也不是闲着什么都不干,他在山上造了个茅芦,约个几个小伙伴,打猎,习书,好不快活。

曹操总角之时被其叔取了个外号,叫阿瞒。

曹操的叔父常向曹嵩告状曹操怎么调皮,曹嵩经常会用体罚曹操,曹操有一次装做中风,其叔便跑去跟曹嵩说,曹操中风了。

曹嵩回去一看,没有中风,曹嵩问曹操,你叔说你中风了,什么情况?

曹操说我叔对我成见,就喜欢说我坏话骗你。

曹嵩见曹操没事,以后曹嵩弟弟的话也不怎么相信了,曹操的叔父给曹操取了个阿瞒的称号。

曹操儿时的玩伴有袁绍,袁术,袁遗,许攸,张邈,张超,乔瑁,鲍信等等。

曹操铁杆兄弟有袁绍,张邈,乔瑁,鲍信四个人。

都是一群官二代,常常一起耍武,习书,偷鸡摸狗。

少年时期,曹操很叛逆,年轻气盛,有正义感,好打不平,饱读兵书,喜捉弄他人,显摆聪明,曹操这个人还很好色,好色的人基本个子都不高,面黄饥瘦。

转眼就到了弱冠之年,灵帝在位时期,公元174年,十九岁的曹操被举孝廉,入朝为郎,郎是个什么官,皇宫站岗的侍卫,这个曹操的第一份工作。

做了一年左右的郎官,通过关系升任为洛阳北部尉,京城北区公安局长,可能是因为其貌不扬,守皇宫调去管治安了,又可能是在任郎官时,忠于职守高升了。

二十岁左右的曹操调任到实权职务后,干劲十足,申明法纪,严格执法,不畏权贵,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曹操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又棒杀了大太监蹇硕的叔叔蹇图,碍于其父曹嵩地位,曹操爷爷曹腾的名望,蹇硕没有追究,反而被调任到顿丘做县令。

曹操调出京城做县令之前找许劭面了个相。

许劭是什么人,名士,相士,评论家,许劭办了个周刊小报,叫月旦评,每月出一次,对官二代进行品评。

因为评的意见比较中肯,很多读书人都找许劭品评一番,曹操预约,等了一个月,才见到许劭,得到评价。

用什么方式,历史上没有讲,可能问答方式,也可能是看相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