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大臣们反对进行人口普查。认为进行人口统计过于浪费时间和财力物力。
进入封禁社会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确定了按士农工商的职业身份管理民众,由此,禁止人口随便迁徙的“户籍田结”制度成为户籍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由此,统控百姓的户籍制度愈发严格,商鞅甚至对违反户籍制度而不禀告官府的人进行腰斩。告发者功同斩敌,不告发者罪同降敌。
明朝废除了四大等级制度,但却保留了元代的贱民制度。
早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朱元璋在攻城略地的同时,就将修建道路以及抢救户籍文书作为两大重要工作。
朱元璋在编辑户籍中,以“辩贵贱、正名分”为宗旨,按照职业分为: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农户、儒、医、阴阳)、军户(校尉、力士、弓铺手、军匠)、匠户(厨师、裁缝、马船)、灶户(盐户)、商户、儒户、驿户等。
除了上述人口外,还有宗室人口、荫蔽人口、少数民族人口。随着工商业的发达,市籍也成了新的户籍制度。
实际上明朝的户口本比现在的户口本登陆的东西要详细得多。洪武三年七月,朱元璋命令天下脱籍的百姓限期自首,并在全国开始人口调查,正式推行户帖制度。
户帖内详细列明本户乡贯、丁口、名岁等基本情况。
11年后,又开始编制户籍黄册。上面写有姓名、籍贯、家庭财产状况等。因为送户部的册子是用黄纸做封面,所以称为黄册。黄册从洪武十四年到崇祯十五年造了27次。
每次大造相隔十年,各地方收藏的黄册多达6万多本。储存地南京后湖,光用于储存黄册的房间就多达千间。
但是对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东西,就不好理解了,虽然古代也有身份证,但却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东西。
据说在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发明了照身帖。照身帖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细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国人必须持有,如若没有就被认为是黑户,或者间谍之类的。
中国古代身份证主要是以下几种:等级身份证、职业身份证、临时身份证等,其中以等级身份证最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