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被迫改住地

管它呢,先洗漱再说。等我穿戴完毕出来时,二妹也已经从她卧室出来了。她正在给保温壶加开水,并且已经给我的杯子里,泡好了一杯茶。

“庄哥,好看吗?”她直起腰来,面对着我。我知道,她是要让我评价她化妆的效果。

“你这么年轻,不化妆都好看。”

“那就是说,我没化好哟?”

“不是那意思,各有各的味道,反正,你好看,好吧、”

“这还差不多,我们走吧。”

当车子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高速路上时,太阳已经出来了,在我们背后,照耀着前方。秋天的天空干净得一尘不染,而山影对比中,光与雾,交辉着朦胧的美丽,并且随心情而变幻。

“好美。”我感叹到。

“庄哥,你是在说我吗?”

“我是在说山,远处的那些山。这里的山,不像我们四川那里的山高大,这里的山是秀气、灵气和雾气的结合,给人一种紫气东来的感觉。”

“哎哟,庄哥,你好像是个诗人一样呢。我还没听说哪个,这样形容我们这些山的。”

“那你感觉的山,是什么样的?”

“是个障碍,是贫穷落后。我从小生长在山里,就经常妄想走出大山,像我姐一样,过城里人的生活。”

我笑了笑,其实,我小时也这样想的。

“我以为,我们家的山就是最高的了,如果爬到山顶,就可以看见大城市了。结果,当我爬上顶时,才发现,山外面还是山,根本望不到城市。”

我突然想起,她所在的故乡,相当于小号的大巴山,叫武陵山区。此时,我不由得背诵起那篇有名的文章:“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

“庄哥,你又在念什么呢?”

“没什么,只是背个课文,你们老家武陵山区,还是桃花源的地方呢,应该很美的啊。我记得,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小说,我记得黄永玉的画,那该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呢。”

“那只是你的想象,庄哥,我们是一天也不想呆呢。”

车子终于到了她们县城。这县城,还有一些建筑有古代的色彩,还有些土家族和苗族的印记,让人很亲切和新鲜。七拐八拐,终于到了乔姐父母住的小区,当我们下车时,二妹又挽住了我的胳膊。我当然无法拒绝,这个角色扮演,是我答应了的。

乔姐的父母是典型的农村人,虽然这也是一个三居室的单元楼,没电梯,他们住在三楼。但家里阳台上仍然挂着熏肉,屋内沙发上,还有手工绣的布垫子。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父母头上都包着帕子。这一点我倒是不陌生,在我老家,我小时候,许多山上住的人,都是这个装束。

我们老家与乔姐老家,都是汉族与土家族杂居的地方,包帕子和穿长衫的,在前些年,偶尔也能见到。但今天这个时代,见到这种风格的装束,还是让我比较吃惊。

当二妹把我介绍给他们时,他们客气的样子,真是把我当成未来的侄女婿了。乔姐的妈妈非要塞给我一个红包,说里面有五百块钱,说是侄女婿第一次上门,不能没有礼。

我只好接下,这事没法推辞。

乔姐的父亲的确病得比较厉害,手都痛得有点变形了。伸展起来都不自由,脸上的笑也是挤出来的,看得出,他已经在巨大的痛苦之中。

事先乔姐已经给他们打过招呼,所以,他们准备的东西也很简单。两个箱子,就装满了。二妹把她姨父搀扶下楼时,突然想起什么,自己转身向里,让我们等一下。

等她再出来时,拍了拍手,说到:“我把电闸和气、水的总闸都关了,免得长久没人,要出事。”

这个速度,显示了她的干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估计这些年,独立性也锻炼出来了。

我们一起下楼,碰到邻居,他们在打招呼。当有人看着我时,二妹主动介绍,我是她男朋友,声音还挺大,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他们已经很老了,七十来岁的人了,我怕他们在车上有什么不舒服。但二妹却说:“没事,我姨他们不晕车。”

但是,为保险起见,我还是在路边买了几个水果,放上车上,以防万一。

午饭是在县城一家餐馆解决的,这是二妹的提议。本来是减轻乔姐父母做饭的负担,也是为了节约时间。结果,却给我带来了惊喜。

且不说这里的腊肉,都是烟熏的,菜苔,都是刚摘的。最让我吃惊的是,好久没有见过的鱼腥草,这里居然也有。而且,二妹点菜时,我明明听到她叫这个菜“折儿根”,跟我老家的叫法,一模一样。

这让我有一种回到故乡的感觉。吃到有点酸辣脆口的“折儿根”,我才想起,中学时读沈从文,为什么那么打动我了,原来,我们两地的生活,是如此相似。

乔姐的妈在桌上,还说了点事。原来,县城这套房子,乔姐已经送给二妹的妈了,二妹有个哥哥要结婚,需要房子,他们穷,买不起。

现在在湘西,也跟中国大部分农村一样,县城没有房子,是不好娶媳妇了。

() 1秒记住网:baoge。ba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