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日本将其称作“唐船来航”事件,其中有一首连歌记录了当时的情状:
“难波潟,御津之崎,大船来。
荒海高,真楫繁贯,雷鸣响。”
“轰!”
当那包覆着怒目龙首的长管,忽然射出道夺目的雷电和浓密烟雾时,空海和尚猝不及防,被吓得坐在了甲板上,听着隆隆的回响和唐船上白水郎的哄笑声,耳朵几乎都要聋掉。
船首前百步开外,难波津的一处长着松树的沙洲上,被打得升腾起一股尘土,数株松树被拦腰截断。
随着这声龙的怒吼,住吉大社、难波宫都惊骇了,很快唐船的消息直达日本新都平安京处。
当时日本的桓武天皇,刚刚将都城迁移至此,不过四年而已。
原本桓武天皇为摆脱旧贵族和大佛寺势力,便依托“归化人”力量(大多是朝鲜半岛移民),在旧都平城京以北八十里处营修了长冈京,此城恰好位于桂川、宇治川和淀川的交汇点,桓武天皇就想利用山崎津这个要冲,顺着这三条河流集合天下的财赋物资(这点想法上,日本和唐是相似的)。
然而长冈京的建设,不但遭到了旧贵族的极力反对,连造宫使、中纳言兼式部卿藤原种继,都在督工中被人一发暗箭给射死了。
可最终让桓武天皇放弃长冈京的根本原因,还是因难波津的泥沙淤积,导致原本王朝利用“难波津—大和国—铃鹿关”这条道路控制西方和东方的规划变得愈发困难,而“淀川—琵琶湖—近江国”这条新的政经通道开始崛起,于是桓武天皇把目光放在了山背国的葛野、爱宕两郡上,因为此地正好位于新通道的节点,在得到两郡归化人豪族秦氏,和百济王族后裔的大力帮助下,桓武天皇营造新京大功告成——延历十三年(794),桓武天皇迁都新京,并昭告天下:
“此国山河襟帯,自然作城。因斯胜,可制新号。宜改山背国为山城国。又子来之民,讴歌之輩,异口同辞,号曰平安京。”
平安京的规制仿造的自然是长安城,也是一条朱雀大道贯穿南北,尽头便是所谓的大内里宫城,而两边分为左京和右京,而大内里同样有太极殿,其后又有紫宸殿,此刻处理政务的机关,正在紫宸殿中。
紫宸殿前,各有一株树,左侧为一株梅树,右侧则为一株橘树,故而叫“左近之梅”和“右近之橘”(后来梅树枯死,而日本的花卉崇拜也从梅花转移到樱花上,所以就种了株樱树替代梅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