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规划

锦衣仙途 孤君道 1780 字 9个月前

“这银子烫手,得早早花出去。”

院子里,周朝秀坐在劈柴墩子上,手里捏着半张烧面软饼夹咸菜咬一口,嚼着,一脸思索的模样。

张氏对襟孝服在身,端坐在他对面,腿上放着竹编簸箕,簸箕里是黄豆,她正挑拣坏豆,低声提议:“阿秀,不若在通州城西北买一处宅子,这样以后阿秀去京里当差也往来方便些。”

周朝秀摇着头:“这里债务不还清,我和嫂子不容易搬出去。再说,宅院典买八年,你我提前搬走,我不认为人家文大户会退房租。另外,这笔钱我们应该活用,不能买死的房屋。”

房子有租、典、买三种,这院子就是典来的,一次缴纳五两银,签八年的租期。京里、通州城、张家湾这样经济发达的区域才流行典房,购买典房的多是进京赶考、长期居住的举人或新科进士,还有调入京里为官的地方卫所武官。

见他没有得到巨款的喜悦,甚至连债务压力抵消的喜悦也看不出,张氏低声说:“那阿秀有什么好的打算?”

“有一些,比如新粮上市粮价最贱的时候,咱拿出二十两银,这一买就能买八十石或九十石粮。腊月时,粮价一石约在四钱、五钱,这时卖部分粮,加上预存的银子,就能还掉今年腊月的账。等到明年三月、四月青黄未接时,一石粮食最贱也在六钱以上,若能存留五十石,这一卖就能有三十两银。”

“嫂子,这样做得好,我们不仅能把账还上,还能保住银子。”

张氏细细思考,顺着周朝秀描述推论,也是言之有物很有可行性的,顺着说:“阿秀留下五两银应对万一也是好的,可这粮仓建在哪里好?再说阿秀还要去京里当差,近百石的粮食,妾身恐怕管不住。”

“这也是我疑惑的事情。”

周朝秀又吃一口,嚼着:“所幸,伯父典买的是院子,如果是通州城里的旧宅,那可就没法子了。”

张氏没去过旧宅,那是一座临街的小二楼,后院狭小只种了一棵杏树,余下的空间都堆满了木柴,周朝秀小的时候在旧宅,都没一个宽敞的地儿能让他们玩耍。

怀念着小时候在旧宅时的情景,他看向张氏,这个未施粉黛面容白皙、气质柔弱,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可怜女子:“嫂子,如今正是农闲时,地里只有拔草的轻活儿,女眷就可以完成。所以,我想请家里丁壮来修一座仓房。”

张氏左右打量宅院,的确空阔,大约有半亩以上的空地:“阿秀增修仓房,是否该和文家说一说?”

听这话似乎默许了倒卖粮食的建议,周朝秀不由有些激动,看来自己开窍后是真开窍了,知书达礼的嫂子也认同自己的想法。

至于出租宅院的文家,几乎整个右七巷子的宅院都是文家的,这是一家靠着房租、临街铺面经商而富裕的家族。张家湾里这样的家族很多,都在积极蚕食零散的宅院产权,仿佛开疆拓土一样。

周朝秀摇了摇头:“我不会给文家修一座结实库房,明明修好后你我带不走,可修之前还得请示文家,难免要走人情送财礼说奉承话。我要修一座简单的库房,就跟卫里的储粮棚一样。我们先搭一个木棚,棚下储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