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王殿下?”张文策惊愕抬头,不知所措。
一个王,怎么会伸手去扶一个区区县令?
而且还不是虚扶!
自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社会尊卑有别,等级森严。
而此时此刻,一个英明睿智的王,竟然来扶他这个有罪在身、有负儒生道德标准的县官?
张文策看到安王神色复杂的叹息一声,那双深邃、睿智、暗藏雷霆的眸子,带着某种期望认真的注视着他,“为官不易,为王何尝简单了?孤王征伐四方,主政九镇数十州,夙兴夜寐,难处并不比你们小。孤王之所愿,别无其它,只希望有志之士能够同心协力,跟孤王一道奋勇前行,在这离乱的世道,匡扶大唐的社稷,共救时艰。”
“坤行,孤王现在问你一句,你可愿从今日起,不畏艰难,披荆斩棘,跟孤王为大唐江山并肩而战?”
张文策愣在那里,几乎以为自己听错。
这个时候,安王竟然不嫌弃他,还愿意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安王殿下!”张文策再度拜倒在地,涕泗横流,心潮澎湃,“文策愿为殿下马前卒,为殿下牵马坠镫,只求偿还自身罪孽!”
这一刻,张文策暗自发誓,就算是为安王战死沙场、埋骨黄沙,他也绝无怨言,甘之如饴。
张文策感受到那双有力的臂膀,再度将他扶了起来。
张文策无法形容自己的心情,甚至无法言语,只能以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目光,去注视面前这位雄姿不凡的安王。
安王的手重重按在他肩上。
那一刹那,不知是不是错觉,张文策觉得安王把一方河山,都按在了他肩上。
若不是河山,他怎么会觉得这一按如此沉重?
他看着安王走回主座,转身负手而立,目光炯炯的看着他,喝道:“张文策,孤王欲以你为卫州刺史,统领卫州军政大事,你可愿担此重则,为孤王分忧?”
张文策心神巨震。
他的视线一阵恍惚,好似太阳落在了他眼前。
他毫不犹豫的拜下,用最神圣有力的声音答道:“若能为殿下分忧,文策虽九死犹不悔!”
那一刹那,他明白了,落在他眼前的,不是太阳,而是他的初心、抱负。
因为面前这个王,他才能重新拾起并且有机会大放光芒的书生初心、士子抱负!
刘知名等人被押下去的时候,犹在哭喊着安王饶命。
只可惜,张文策并没有听到安王的声音再度响起,很显然,这位没有刻意表现威压的一代贤王,并不打算因为刘知名是王府旧人,就对他网开一面。
幸运的是,张文策自己不在被押下去的官员之列。他和另外一名县令还趴在地上,那些甲士进来的时候没有对他们动手。
然而无论是另外那名已经须发灰白的县令,还是张文策自己,此时脸上淌下的汗水都不比刘知名等人少。
此刻,他们更是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只能盯着已经被汗水湿透的地板,诚惶诚恐。
“好了,你们俩起来吧。”
安王的声音再度传来,清晰入耳,在平稳之外也多了一丝亲近的意味,虽然还很稀薄,但也足以让张文策俩人大松一口气。至少,这表明安王没有把他们拖出去斩首的意思。
张文策和那名老县令站起身,垂首而立。安王说让他们起来,却没有让他们落座,他们就不敢挪步。
“张县令,钱县令你俩不必忐忑不安了,孤王方才既然没有叫人把你俩拖下去,现在也不会突然拿你们怎么样。二位只管抬起头来,让孤王看看,孤王麾下的能吏到底是什么模样。”
安王的声音里好像有了些许笑意,这让张文策和钱县令心头又放松不少。
之前张文策一直不敢正视安王,去观察对方是何等英姿,现在依照安王的吩咐抬起头,他终于能够看到那位能够真正主宰他命运的存在,究竟是怎样的丰神俊朗。
三尺高台上——发自内心的说,三尺并不算高——摆放着一张比普通书案还大上一号的黑漆案桌,上面堆放着两垒文册,案桌后的人上身雄阔,但并不显得臃肿,跟张文策想象中那种虎背熊腰的形象差了一截。
首先入目的是玄色王袍,王袍上纹着的一对麒麟张牙舞爪,两双眼睛栩栩如生,格外摄人心魄,让人看了就不禁生出畏惧之心。那上身斜坐着,右手手肘靠着扶背,姿态显得有些不羁、轻松、闲适。
随着视线上移,张文策终于第一次看到了安王的面容。他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不由自主摒住呼吸。那是一张刚毅的脸庞,眉宇轩昂,双目深邃,如藏雷电,给人一种饱含智慧而又具备雷霆之威的冲击感。
乍一接触那双眼眸,张文策没有控制住自己,禁不住肩膀一抖。
王者没有固定的脸,美丑都不影响成就大业,但若说王者有一双别样的眼,张文策一定能够笃定,那就是眼前这样的眼睛!
张文策有刹那的失神、失礼,但很快就回过神来,连忙低下头。
张文策感到安王的目光落在了自己身上。
安王用一种淡淡的、掌控万事的口吻,不急不缓道:“张文策,你出任卫县县令半载,政绩卓有成效,整个卫州,就数你卫县的‘新政’推行最为得当,达到了让孤王满意的标准。青衣衙门回报说,卫县百姓大多称赞你的贤名,这说明你差事的确办得不错。”
张文策连忙道:“下官不敢当殿下称赞,下官心中有愧。”
他看到安王笑了笑,显得对他的愧意并不意外,但又不怎么在意,“孤王知道你愧疚什么。刘知名横行卫州的时候,你屈服在他的威势之下,每月都有许多钱财供奉。刚刚,孤王希望你们说出卫州政事局势实情的时候,你也没有站出来。”
张文策暗暗汗颜,他的确是这么想的。
身在官场,贿赂上官,在哪里都是大罪。
张文策主政卫县的时候,因为卫县富庶,运河财赋十分丰厚,刘知名跟他制定了每月钱财分账的标准。张文策给了刘知名许多财帛,刘知名当然也不会忘记他,无论是出于拉他下水还是安抚他的目的,都不会不利益均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