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第一百三十九章

科举官途 参果宝 4531 字 11个月前

这样又能做账房又能做伙计的人才不招,他要去招谁?张春生看着林清笑的嘴都合不拢。

也难怪十五那天林三牛拉着林大牛和林二牛不撒手,一遍一遍的念着过去的苦日子,现在的日子这才叫有奔头,才叫活的有滋有味。兄弟三个都是喝的有些过头了,竟是吃着小菜喝着小酒抹起了眼泪,等张氏几个把他们扶回去的时候听着他们嚷嚷,简直有些哭笑不得。

其实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真的就是脱贫致富了,只不过相比一般农家要好上那么一些。但是和真正的富贵人家比,是拍马不及的。林老汉和林三牛几个依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日也不敢松懈,妯娌几个一有时间就纺纱织布,算着给家里添点进项。他们觉得日子不苦的原因,是家里几个后生有出息啊!

大房家的林大娃,自从弄了个驴车的营生,整日里风里来雨里去,但确实收益不错,比地里干活要强的多,否则可娶不上李家那么好的姑娘;林二娃出师之后,手艺一亮相就广受林家村男女老幼好评,是十里八乡排的上号的最佳女婿人选之一;林三牛一开始送林清读书的时候,还有人明里暗里挤兑过林三牛,说他们家没读书人的命还妄想攀高枝,可如今林清却是在镇上拿着500文一个月的月例,那可是林清这个年纪学徒里的头一份!再加上据说在镇上还得秀才公指点,之后还要下场一试,搞不好哪日就能高中,简直就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

所谓的奔头,就是希望,就是从这些年轻人身上能看到的,他们整个林家的希望!现在整个林家村,谁提到村尾的林老汉家,不得竖起个大拇指,赞叹一声教子有方,个顶个的出息!

此刻,被大家都认为以后有出息的林清正头悬梁,锥刺股,和诗赋、八股文死磕呢!因为再过两个月就是县试,林清已得周文彬的首肯,让他下场一试。

跟着周文彬学的两年,林清自认为在制艺一道算是突飞猛进,诗赋一道虽是差强人意,但是至少也能做到韵脚一致,对仗工整。而林清的强项墨义和经贴,这些内容他已熟记于心,日日温习,从无半点错漏。

饶是如此,林清心中还是十分忐忑。这对于从来都是学霸的一个人而言,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居然也会为了考试而忧心忡忡,生怕自己过不了关。

深吸一口气,林清抛下心中杂念,继续翻阅各种诗词,坚信着前人给他的忠告“熟读诗书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个时空的县试是每年三月举行,提前一个月考生需要向县署礼房报名,出具同考五人的结保书,亲供以及一名秀才的保书,提交了这些材料,县衙里专管县试的衙役才会核验资料,确认无误后会将这些信息登记下来,并且记录下报名者的外貌特征,以防正式考试时有人替考,同时还要缴纳300文,充作报名费。

光是办这些手续林清就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更不用说求一张秀才的保书就得三两银子。这还是周文彬推辞了的结果,否则一般人都要给五两银子,才能得到一个秀才的保书。足以可见科举之艰难,也可见一旦鲤鱼越龙门,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秀才,就每年赚个保费,也能有好几十两银子的进项。这在农家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要参加县试,林清过完年之后就向张春生请了长假,闭门苦心读书,唯有要去向周秀才讨教学问时,才会跟着林大娃的驴车一起去镇上。

每日里的忙碌让林清忘了一切,连当时给林二娃设计的盆景都已抛之脑后。全家人路过林清房门前也是放轻了动作,生怕吵着林清温书,可真是有现代家长全家小心翼翼迎战高考的感觉。

一晃眼就到了三月初十,鸡叫刚过一声,林清房门外就响起了张氏低低地叫唤声:“狗子,别睡了,该起床了。”

林清其实一晚上也没怎么睡着,翻来覆去好久才微微合了一会儿眼,此刻一听到张氏的声音,林清就猛然坐起,脑中一片清明,朝着门外应了一声就开始穿衣。

三月的天还带着寒意,尤其是这样漆黑的凌晨,更是一掀开被子就是一股冷风直直地灌进来。林清手快脚快地将棉衣套上,穿上罩衫,这才打开门准备走出去,却发现张氏捧着一盆热水在门口已经站了一会儿了!

对作者的宠爱不够哦,请增加订阅比例宠爱作者吧师徒两人分别后,林清原想到书肆再去蹭一下午的书看,反正那边书铺的伙计早已和他相熟,到时候再买上一套科举教材,想必那伙计心中也是欢喜。

想到这里,林清就熟门熟路地往书肆走去。然而快要到书肆的时候,一块招牌闯入眼帘“张记布行”。

“张记布行?这不就是爷托人说的那家店铺吗?”那时候林清也听了一耳朵,说等九月之后就让林清道这家“张记布行”去相看一下,若是东家满意他们也觉得待遇不错,那就留在这家布行当伙计。

原来这家张记布行就在书肆隔两个铺面的地方,只不过之前林清每次来去匆匆,就算看到了也就眼前一闪而过,并没有记在心上。

踌躇了一番,林清脚步一转,还是往这家布行走去。

走进这家布行,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原本以为只是一家门脸很小的店铺,倒也有七八十个平方,最里面是两排约两丈高的货架,长约十几米,上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色布匹,显然是比较珍贵的品种,花色繁多,看着面料也比较光滑,应该是丝绸一类的布匹。货架前安放一张柜台,一名年约三十的男子正在那边打算盘记账;墙壁两侧也是一排货架分上下两排,这上面的布匹则是看着稍差一些,但是也是细棉布的料子;最中间的长桌上摞着一匹匹粗布,有两个穿着布衣的妇女在那边正认真挑选着。

掌柜的可能正在处理账目处理地比较专心,所以一直到林清走到他跟前了才看到他:“小兄弟可有事?”

林清正要说明来意,却听到一声略带沙哑的惊呼:“林清?!你怎么在这里?”

林清扭头一看,来人竟是许久没见的张立学!

张立学已然是个半大的小伙子了,上嘴唇上长了一簇淡淡的绒毛,嗓音可能是在变声期所以有些沙哑,但是性子却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大大咧咧,热情大方。

自从张立学从荀夫子那里拜别之后,林清和他相见的机会就少了。林清知道他是到镇上叔叔的店铺里帮着做事了,每十日才有一次休沐时间回张家村,偶尔两人还能在张家村碰面,但是一人忙着读书,一人忙着家中各种琐事,也是很难再像之前那般开怀畅谈。

这次距上次相聚已经有半年之久了,骤然相见,两人都是开心不已。

张立学很是兴奋地将林清介绍给了其叔叔张春生:“二叔,这就是我经常跟你讲的我的好友林清!”

张春生性子和张立学一样,都是热情之人,但是可能做掌柜日久,所以眼角眉梢也带着一些精明和圆滑,听是张立学的好友,很是热情地招待林清到待客处的桌椅那边去落座,并叫张立学去东边铺子里买一些点心茶水过来。

这是张立学平时做惯了的,一有大客户过来,张春生就会让他去买点零嘴吃食过来招待客户,以促进生意的谈成。

正要答应出门,却被林清立马拦了下来:“不忙不忙,立学兄。其实不瞒张掌柜的,我这次过来是听家中长辈说您这里缺一个伙计,想问问我是不是可以过来做?”

“你过来做伙计?”张春生有些惊讶地看着林清,他可没少听自家侄儿吹嘘他的同窗林清是何等厉害之人,如何被夫子喜爱,学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学三个月就能比他侄子学三年的都好。现在却到他铺子里来做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