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虎帖出,在上路

绒身 楠木向左 2236 字 10个月前

“为何要斩?”

“身居高位,却不能为国忧心,妄食俸禄,不如给你等良才让位可好?”

“圣上严重了,微臣并非良才,只是有颗爱国之心罢了。”

赵佶摆摆手,做回桌后,道:“有何良策且说来,朕累了,不想与你徒费口舌。”

辛凌轩沉默稍许,道:“圣上,如今金人不顾誓约挥兵中原,大半个北疆已沦陷。往南又有七族所立之南掌一国,分割我大宋国土,更何论南夷荒蔓之人虎视眈眈。所以我想不如驱兵向南,全力灭掉南方隐患之后,再专心与金人对峙”

赵佶冷哼一声,将笔掷地怒道:“这就是你所谓的良策?孤有三千臣子,尔以为没人能想到这一点?区区侍郎,妄言用兵,实乃可笑至极。”

辛凌轩再度沉默,复问道:“不知圣上有何决策?”

赵佶扶额道:“孤有孤的道理,尔退下吧,做好本职便好,这些不是你该忧心的。”

辛凌轩剑眉倒立,高声道:“圣上,金人铁骑已然刺入骨缝中,若再无作为,天下百姓何安?圣上可知北疆子民之血泪尔?金人所到之处火漫城池,尸横遍野,黎民四处逃荒,多行进山林深处,饿食树皮,朝不保夕,叹其何苦?”

“孤的子民,孤的江山,你以为孤何尝不心痛!尔看不透清如今的世势,就无需多言!”

赵佶重拍桌案,铁青着脸怒道。

辛凌轩张口无言,叹气施礼道:“圣上,微臣最后问一句,圣上准备如何保卫我大宋疆土?”

“等!”赵佶露出沉重的目光,看着窗外桃花,“等天枢所言星辰终显眉目之时,再做决断!”

辛凌轩轻轻一笑,脸上看不出有何表情。他伏地大拜,“圣上万岁,臣告退!”

赵佶手指轻扣桌沿,皮笑肉不笑的道:“辛凌轩是吧?孤观尔血气正盛,才华也难得,确实是个好苗子,下去吧,好好为孤效力便好。”

关上御书房的门,门外有太监侯着。

辛凌轩不发一言,任凭太监领着自己出了宫门。

羽林卫拱卫着宽大豪华的宫门,门外便是行人匆匆的街道。

辛凌轩看着繁华的临安街道,眉宇间充斥满骄傲的大宋子民,捏紧了隐在衣袖中的拳,忍不住仰天长叹道:“朝廷无所事,奢靡依旧,骄傲如往昔。眼睁睁看着亡国之祸降临,却仍听信于天枢渺渺之言,何其悲矣!何其不幸矣!”

街头一辆马车旁跑来一个小书童,脆生生道:“先生,接下来要去哪?”

辛凌轩茫然,自问道:“何处能容吾身,何处还能容吾施展满身抱负?”

小书童捂嘴笑道:“先生又说胡话了。”

辛凌轩自嘲一笑,摸摸小书童的头,问道:“可愿随我游历天下,四海为家乎?”

小书童认真的点点头,“先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

太师连胄府邸。

“大人,大人!”一个年迈的管事拿着信封匆匆走进院内深处,走到某间房中,“是辛大人的信。”

身体略有些发福的连胄坐在餐桌边,正在用膳,闻声放下碗筷伸手拿过信封,扯开封纸就着烛火看了起来。

连胄脸色渐渐铁青起来,拿着信纸的手都开始微微颤抖起来。他忽然重重把信纸拍在桌上,震的碗筷皆落地,怒声道:“备官服,我要入宫见陛下!”

帘后一端庄却略显衰老的女子掀开帘子,走了出来,扶住连胄的手臂,忧心问道:“老爷,因何事动怒呀?”

连胄叹口气,道:“辛凌轩弃官下野了!”

那妇人皱起秀眉,忧心忡忡的道:“怎么回事,那孩子今日午后不是面见圣上了吗,难道是圣上”

连胄思虑片刻,匆匆道:“你看这信便知道了,我得入宫与圣上一谈。”

妇人轻轻拿起信纸,抚平褶皱。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镇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末款落笔道:“吾幼年开始习文学武,以期为国尽效其力。无奈不得其门,抱负终不能施展。现今国将危,身为宋人却不能提刀上马杀贼子,何其悲矣!既然朝廷不容,吾便只身入江湖,献出大好头颅,唯撒一抔热血耳!师傅大恩,自当铭记心间,待国安定,再来报答!——落笔,弟子辛凌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