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一座灞桥分两界

大汉光武 酒徒 2239 字 10个月前

“哦——”阴盛在瑟瑟寒风里张大嘴巴,好半晌,都难以合拢。心中,顿时对自家父亲的聪明睿智,佩服得五体投地。

唯恐其他人比自己愚笨,误以为父子两个此番大尹府之行毫无所获。回到暂时安身的客栈之后,太学高材生阴盛又迫不及待地,将“大尹已经坐实了“马贼”们的身份,不日将出马将其犁庭扫穴”的喜讯,说给了周围的人听。结果,没等大伙再度启程,刘縯、邓晨、刘秀,以及其他参与当日战斗的所有同伴,也都得知了“马贼身份被彻底坐实”的消息,惊诧之余,连日来悬在心中的石头,也终于纷纷落地。

不用再担心被贪官哀牢找茬报复,再赶路时,大伙儿自然也精神抖擞。接下来小半个月,沿着官道继续一路向西,每天从早晨走到傍晚,都丝毫不觉疲惫。途中又遇到了几伙蟊贼,不待刘縯开口,大伙儿就立刻呐喊着一拥而上。把蟊贼们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结果,到了最后,再也没有不开眼的蟊贼,敢再来打众人的主意。连带着刘縯从长安又回到新野后的两个多月内,这段路途上的“江湖好汉”们都战战兢兢。一时间,官道上两侧风平浪静,盗匪绝迹,商贾游人无不轻松。不知道实情的,还以为是这大新朝终于出现新气象了呢,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越往西走,距离长安越近。脚下的官道,变得日渐宽阔。官道两旁的田舍庄园,也变得日渐整齐。终究是天子脚下,多少能得到点儿皇家恩泽。附近的官员,大多数都没胆子公开给圣明天子上眼药。所以,比起华阴县以东,蓝田县以南,渭城县以西,新丰县以北的全国各地,京兆府可谓人间仙境,一草一木,一亭一台,都透着富足与祥和。(注2)

与此间富足祥之景象格格不入的是,官道两侧,总能看面有菜色的流民,成群结队,连绵不断。虽然时不时就会遭到郡兵和衙役们的全力驱赶。但郡兵和衙役们一出现,流民立刻四散奔逃,躲得躲,藏得藏,让他们追不过来,更是抓不过来。待郡兵和衙役们收队离开,流民们立刻又像觅食的蚂蚁般,纷纷从田野中冒出,再度扶老携幼,迤逦向西而行。试图能在天子脚下,找到一个栖身之所,哪怕是为奴为婢,也好过最后倒在旷野里无人问津。

这一日,大伙儿终于来到了距离长安只有一水只隔的灞陵县内。眼看着目的地已经遥遥在望,所有人心中都觉得一片轻松。正准备一鼓作气,把剩余的二十几里路走完,耳畔处,却忽然听到一片压抑的悲鸣。

众人诧异地抬头,只见不远处的灞水桥头,黑压压不知道堵着多少人。其中九成以上,都是衣衫褴褛,蓬首垢面的流民。而剩余的不到一成人,才是过往的官吏、旅客、商贩,以及外出吟诗怀古的学子。彼此之间,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泾渭分明,仿佛根本就不是同类!

“这群贱骨头,越来越刁钻了!”作为半个长安人,太学生阴盛对此景见怪不怪。撇撇嘴,主动跟周围的人解释,“知道皇上心怀悲悯,在长安城外开了二十余座粥棚。所以这群贱骨头就争先恐后跑去吃白食。若不是官府全力维持秩序,每年入冬之前,光挤下灞桥淹死的,就不知道有多少。别管他们了,咱们从左边走。左尊右卑,我等犯不着跟那群贱人往一块挤。”

“嗯?”刘縯等人闻声细看,这才发现,灞桥被人用栏杆,分成了左右两半儿。左侧大概占了八成桥面儿,以供官吏、旅人、商贩和其他衣衫齐整,路引清楚的人通行。右侧那两成,才提供给前往长安,以求几顿热粥果腹的流民。桥下无形的墙,实际上是桥上那道栏杆的延伸。从人的眼前,一直戳入心窝。

注1:大尹,即郡守。王莽的新朝力行复古,所以郡守的名字,改用了周朝旧称,大尹。

注2:京兆,长安周边地区,相当于如今的大北京市。

昨天的章节编号又写错了,将三十八写成了二十八,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