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渐昌思忖一下,还是觉得不能留在这里。因为他们明天一早的火车,住在这里不方便赶火车。
另外,他过来还没有和梅子好好唠唠嗑,还不知道梅子这三十年过得如何?所以,他不能留在这里。
于是叫苏茜给他和村民们照几张合影留作纪念。并留下自己的地址,说以后谁有时间能到北京一定要到他家中做客。
返回的时候照样是要经过那座桥,苏茜又是萌发了想听宗渐昌和梅子唱歌的想法。
这次她是和梅子说的。
“梅子姐!我听渐昌说,你当年的嗓子非常好!你的歌唱的很好听,你看,现在周围都没有人,唱一首好吗?”
苏小茜见妈妈这样说,就立马举手赞成,“汤阿姨!我也特别想听你唱歌。”
“唉!只是苦了那几个孩子了,大屯距离这里可是五里地啊!孩子们上学需要走一个小时的。”
“是啊!现在不是生产队那时候了,屯子里没有可支配的马车,不然马车送接一程也好啊!”她说。
他又是想起了那座桥,忽然觉得那个晃晃悠悠的吊桥才是最令人担忧的,说道:“好在这个桥安全了,孩子们只是多走些路。”
“就是考虑到孩子们上学面临这样的问题才修建的这座水泥桥。修这个桥,村里的公益金全部用上也没够用,后来是社会上有人给赞助了,才完工的。”她进一步解释着。
他点点头,感叹道:“村里这件事办得好!”
他们这样随意的聊着,彼此心情倒也是都放松了下来。
小学校的旧址聚集着十几个年迈的老人,他们有的在门口靠着墙根嗮太阳,有的在屋里打扑克。
房子看上去只是旧了些,还是老样子。
那个小操场还在,那个升旗杆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