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了贸易的倾向,许多货物都要各自筹措,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才有可能通过其他领主的区域,运到港口。
在港口还要清点货物,进行分类,几个月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所以,朱瞻基不想再等下去了,既然对方不让路,那就打的让他们让路。
何况,他本来就计划这个时候减弱一点君士坦丁堡的防御,让奥斯曼人占据这个门户。
回到了大殿,朱瞻基写了一封密信,让内侍与传令船一起,将信件直接交到钱壮的手里。
去地中海东方的使团一共有四支,供四十艘船,全部都是八千石的一等战舰和四千石以上的二等战舰。
每艘舰船上有侧舷炮十座,舰艏炮一座,哪怕船只数量比对方少的多,但是在对方的战舰上都没有炮的时候,大明舰队就是无敌的。
如今的欧洲和奥斯曼,他们只会制作直径在十厘米以下的铜炮,这种火门炮可以说非常低级,威力有限,他们也只是在陆地使用,还不能在船上安装。
因为这种铜炮的威力虽然很小,但是重量却不轻,欧洲这边的船都很小,甲板很难禁受其后座力。
在火炮还没有使用在舰船上面的时候,面对大明的舰队,他们只能是靶子。
当天下午,两个小黄门就携带着朱瞻基的密信,分别登上了一艘传令船。
他们没有战舰护航,这是因为他们的船速很快,一般的船很难追的上。其次,大明舰队有上百艘船在各处巡航,不怕有人敢冒犯挂着大明龙旗的传令船。
传令船是平底,宽帆,每艘船只能容纳最多三十个人。但是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八海里,顺风可以超过十海里。
三十个人分成三班,轮流控帆,可以日夜兼程。
从休达出发,距离爱琴海大约两千公里,大约六天的时间就能抵达。
当十月十四这一天,两艘传令船在经过不同的航线快速抵达了预定海域,并且与在这里已经跟对方对峙了半个月的使团汇合。
将命令传达到,另外几艘传令船就迅速驶离,又前往希腊使团,耶路撒冷使团,召集兵力。
钱壮接到了朱瞻基的来信,不敢怠慢,迅速布置下了任务,外松内紧,等待援兵的抵达。
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跟对方经常交换一些物资,比如互相换一点食物打牙祭,让通事与对方在一起经常交流一番。
但是现在朱瞻基决定要先打疼对方,然后再谈,钱壮不敢因为与对方的交流,泄露了这边的备战信息。
十月十八,希腊的使团首先抵达,隔了两日,耶路撒冷的使团也顺利抵达。
四支舰队,四十艘战舰在海上汇合起来,占据了数里宽的海域。
这个时候,钱壮又派出了通事,同时向拜占庭与奥斯曼发出了最后警告,即刻让开海域,让大明舰队通行。
拜占庭与奥斯曼方面的将领还以为大明的主将疯了,对方的援军就是到了,也不过才四十艘船,但是他们双方各有超过三百艘船,军力超过了对方十倍以上。
奥斯曼的主将萨姆松还“善意”地劝慰道:“贵国的信件我已经让人送回了国都,但是那些大人物做出决定肯定会慢一些,所以我觉得继续等候下去,才是明智的。”
但是负责奥斯曼方面的通事都是大明鸿胪寺的大明籍汉人和回人,他们只是会大食语而已。
通事首领杨品轩就傲然笑道:“我大明刀锋所指,无往不前。此前只是等候殿下的命令,但是殿下既然已经下令,就是粉身碎骨,也不惜一战。”
萨姆松望着杨品轩摇了摇头说道:“这是错误的选择。既然你要战,那就战吧,我会让你们知道我奥斯曼帝国的雄风。”
随着钱壮所在的旗舰上一面红旗升起,大明的战舰迅速从四周向一起汇合,让奥斯曼人和拜占庭人惊异不已。
虽然大明舰队看似要进攻,但是为什么却还挤作一团呢?
(下午的火车,明天中午到家,明天六千字更新稍晚一点。)
朱瞻基与大明舰队是永乐十五年的正月出发,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快两年的时间,不过也才永乐十六年的十月。
永乐十六年,也就是西历的1418年。
如今的欧洲还在中世纪的泥潭中拼命折腾,文艺复兴三杰都还没有出生,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也还没有开启,他们不要说大航海了,连能在大西洋中自由畅行的船只都还没有造出来。
英国对法国百年战争的第三阶段刚刚开启,他们虽然凑了一千五百条船进攻法国的勒阿弗尔,但是这里面最大的船不过能装六十匹马,相比大明的舰船,他们的就是小舢板。
奥斯曼被帖木儿国痛揍一番,连国王巴耶塞特一世都被抢走了。如今几个王子争权夺利,内斗不休。
他们不敢面对东方的帖木儿国,就只能把目光放在了西方的欧洲人身上,欺负的欧洲叫苦不已。
大明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来到了欧洲,在欧洲,根本没有任何能跟大明作对的对手。
能够阻止大明的,就只有漫长的距离造成的补给困难与疾病。
大明不是落后的欧洲,不是根本没有立国思想的游牧民族,不需要用屠杀来展示自己的伟大。
大明最擅长的是以德服人。
所以,朱瞻基让大明文臣们拿出一套能够有效制约欧洲各国发展,并且能展现大明文化,经济,政治优势的策略的时候。
以金纯和解缙为代表的大明文臣们在综合了欧洲各国的文化,经济,军事实力之后,就有心帮奥斯曼帝国打开进攻欧洲的大门。
这个大门就是君士坦丁堡。
把奥斯曼帝国放进欧洲,就如同一头鲶鱼进了鱼塘,在奥斯曼帝国的压力之下,大明不需要费心,就会有国家自愿与大明结盟。
那个时候,大明就占据了主动性。
但是,大明又绝对不能主动参与进欧洲与奥斯曼帝国的斗争,这就等于大明选边了。
所以,郑和的建议是从马穆鲁克王朝身上着手,通过与马穆鲁克王朝的合作,合法占据苏伊士,以苏伊士为据点,通过贸易增强马穆鲁克王朝与奥斯曼帝国的实力。
虽然这等于是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但是这是在大明已经了解了欧洲情况的基础上,总比以前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要强。
朱瞻基很清楚,这是郑和的私心,他对大食人的好感总是多一点。
不管是马林被葡萄牙人欺负,还是如今格拉纳达王国在卡斯蒂利亚的围剿下摇摇欲坠,在能够不损害大明的利益,又能帮他们一把的条件下,郑和还是很愿意做的。
有了他们的启发,朱瞻基想到了后世的五大流氓国在世界各地挑起战争的案例。
他们售卖军火,挑起战争,两边卖好,坐收渔利。
如今的大明虽然不能说是一家独大,但是能跟大明作对的国家也就那几个。
论军事实力,人口资源,大明都高高在上。
但是影响战争的因素,并不仅仅是军事实力和人口。
如今的科技发展还非常滞后,大明连对西北的军事压制都做不到,漫长的距离让中央王权能够覆盖的区域非常少。
从应天府到西北,绵延数千公里,一次行军都需要几个月,中间还需要大量的物资运输。所以哪怕大明的实力远远大于奕力把里,但是也很难剿灭对方。
大明现在利用航海能够抵达欧洲,但是让大明收服西北,都很难做到。
所以,大明是有实力的,但是缺少将实力转化为优势的手段。
这种实力优势,也很难体现在战场上,更难以在战场上发挥出来。
所以更需要策略和手段。
朱瞻基一开始想要挑起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挑起欧洲与奥斯曼帝国的矛盾,只是一种战略思想。
想要丰富细节,把这种策略发挥出来,需要的是郑和,金纯他们这样的人,完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