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子固然是世外高人,但是这个时候也忍不住有些自得,笑道:“不敢当,老道也只是尽些本分。”
他自去年二月抵达交趾后,在交趾一带现场研究各种瘴气。有了显微镜的帮助,他能观测到不同瘴气里面的病菌组成。
虽然不通原理,但是东方古代的研究学者们绝不缺少试验精神。
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具体的药理,都是通过一次次的试验,才汇聚起来,然后经过历史的淘汰,留存下来的。
各种药理从何而来?每种植物的特性是如何形成?不都是通过一代代的中医们,通过各种试验证实下来的。
现在知道了不同的病菌,就通过不同的药物,不同的药方配比来针对它们,这样的药效就比以前的防治瘴气的药物要有效的多。
到了秋冬的时候,他委托张辅从各地购买了无数的药材,进行研究。经过多次试验,确定下来了七种常见瘴气的特效药,现在带上药材追了上来。
朱瞻基之所以不敢去勃固,也不敢去榜葛刺等地,主要原因就是怕当地的瘴气。
如果早有这些药方,他绝对不怕去那些地方。
不过现在也不晚,回程的时候,他就能把勃固,也就是后世的缅甸给收服了。
他来柯枝,说是给朱瞻基送药方和药材,但是更主要是自己想要去西洋看看。
朱瞻基虽然怕他年纪大,身体受不了,但是见他坚持,也不忍赶他回去了。
朱瞻基将中和子留在了自己的旗舰上,让他在船首的二层,与黄渊作伴。
整个舰队,只有少数船上有小厨房,还有御厨专门做菜,而此后朱瞻基的人也是最多的,所以在这里吃的最好。
他不需要女人伺候,但是朱瞻基依旧派了四个宫女,专门伺候他们师徒二人。
他们的到来,刘承徽是最开心的,每日晨提夕命,伺候在旁。
朱瞻基的嫔妃之中,刘承徽的作用是最大的,她精通医术,每次后宫妃子有个感冒发烧,上火,不需要太医,她就能直接开药。
而且,她还负责整个后宫的管理,帮朱瞻基管理的井井有条。
因为朱瞻基的重视,刘承徽的尊重,后宫的几个妃子对这个老人也是尊崇有加。
虽然中和子已经七十四岁了,但是身体依旧很好,他对西洋各处的异国景致很有兴趣。每次跟朱瞻基谈到这次几万里的旅程,他都以不负此生来回答朱瞻基,坚持不肯回去。
借着东南来的季风,船队只用了七日,就行驶了超过三千里路,抵达了忽鲁谟斯,也就是后世的波斯湾入海口,霍尔木兹海峡的这个名字,就是从这个国家的名字而来。
忽鲁谟斯是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最远处,是大明的最后一个贸易点,也是最大的一处贸易点。
这个国家在后世早就没有了,变成了伊朗的一部分,这个时代,他们也是帖木儿国和大明的双重属国。
帖木儿国虽然忌讳大明,但是他们同样需要一个贸易渠道跟大明做生意,得到大明的瓷器,茶叶,丝绸。
可是这次还没有进入海湾,前军回传,帖木儿国的舰队封锁了海湾,严禁大明舰队进入。
朱瞻基本来陪着中和子在甲板上吹着海风,讨论他身上出现的状况对身体有无妨碍,听到传来的消息,登时精神大振。
“升战旗,先打了再说!”他向中和子抱拳说道:“既有战事发生,孤先去去,回头再与道长畅谈。”
“殿下身体已经修炼有成,无需担忧。殿下请便,老道静候佳音。”
朱瞻基转身就走,问道:“为何不让我军舰队进入?”
报信的传令指挥还没说话,就听见內监们的禀报声:“滇国公郑和请见……”
“阳武侯薛禄请见……”
“定海候朱真请见……”
“……”
“……”
一声接一声的禀报,都是得到消息的高级将领们前来拜见朱瞻基了。
“宣……”
来到了三层的指挥舱,朱瞻基反而不急着问话了,一直等到所有人到齐,他才开口问道:“以往我大明舰队来贸易,帖木儿国都没有干涉,为何这次阻拦我等?”
“对方送来国书一封,请殿下裁决。”
“念!”
这一封国书洋洋洒洒数千言,主要意思就是以前的舰队不过两百多艘船,两万多人,但是这次八万多人,九百条船,忽鲁谟斯没有接待能力。所以希望大明舰队只派商船进入海湾贸易,他们不会做阻拦。
李亮念完,朱瞻基冷笑了一下,开口说道:“诸位以为如何?”
郑和说道:“我大明的茶叶,丝绸,瓷器,是帖木儿国不可或缺之物。他们每次采购我大明的货物,除了自用,还有不少都是跟奥斯曼国进行贸易,赚取大额利润,所以他们不会放过这个财路。”
朱瞻基又说:“我知道他们会跟我们贸易,我只是问,我大明该如何应对?”
郑和知道这是朱瞻基逼他表态,以前他每次还给朱瞻基提一些意见或者是建议,但是后来每次都跟朱瞻基的本意不符,所以这种建议提多了会怕朱瞻基反感。
但是身为副官,他不能不表态,随即说道:“他们帖木儿国既然知道这次我大明来了近九万人,八百多艘船,当然也会知道殿下一同前来了。他们既然故作不知,显然是轻视殿下。我大明不受他们的安排,当以殿下意见为重。”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既然对方敢拦,那就先打了再说。我大明四海畅行无阻,谁敢拦,就要有被击沉的准备。朱真……”
“末将在!”
“令前军升起出战旗,我要所有人将前面不属于我大明的战舰全部击沉!”
“是!”
郑和松了口气,这次说的话总算不会违逆殿下的心意了。
薛禄有些激动地说道:“殿下,我幼军当可为殿下攻打下忽鲁谟斯,将他们的金库抢来献给殿下!”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帖木儿国与忽鲁谟斯不可同日而语,忽鲁谟斯是肉在案上,不得不从,所以在不知道他们参与多深的时候,先不攻城。不过,幼军做好准备,等候命令攻城。”
帖木儿国在帖木儿时期,首都是撒马尔罕。但是在他死后,因为没有立下继承人,儿子孙子互相争王,两个侄子也起兵造反。
永乐七年,帖木尔之孙哈里勒被叛将拘系,四子沙哈鲁趁机进军中亚,驱逐叛将,夺取撒马尔罕,平服内争,将撒马尔罕封予其子兀鲁伯。
从此,原帖木尔帝国所辖地区,除波斯西部、伊拉克和叙利亚以外,波斯东部和河中地区均由沙哈鲁统一。
他将国都南迁到哈烈也就是后世的阿富汗赫拉特,便于控制波斯一带,故明朝称“哈烈国”。
如今的巴格达一带也是属于帖木儿帝国,但是却不属于沙哈鲁,而是由他的侄子统治,只是向他臣服。
忽鲁谟斯的统治者是原本西波斯的黑羊部落,因为位于沙哈鲁与他侄子库马斯统治的分界线处,所以得以生存,目前忽鲁谟斯也成为了他们对外的一个贸易口岸。
他们的国主赛夫丁是个苦逼的老实人,夹在两大势力中间,谁也不敢得罪,向大明称属,也是为了通过贸易得到一些物资。
朱瞻基早就跟郑和详细了解了这里的局势,绝不认为赛夫丁敢跟大明作对,现在作对的不只是是沙哈鲁还是库马斯。
要是库马斯,朱瞻基不介意去巴格达劫掠一番,但是要是沙哈鲁,就难办了。
因为他们的首都远在河中的撒马尔罕,距离忽鲁谟斯四千多里,即便是新首都哈烈,也距这里三千多里,除非专门讨伐,否则他根本没有时间在这里跟他们周旋。
帖木儿帝国是西察哈台汗国后裔,在蒙元人的铁蹄下,突厥人屈服了很长一段时期,但是蒙元的势力衰退,给了他迅速发展的机会。
帖木儿从洪武十二年开始,先后夺取了波斯和阿富汗,进而攻占两河流域。洪武二十年征服花剌子模,洪武二十一年之后,多次进攻钦察汗国,毁其首都萨莱伯克尔等城市,统治亚美尼亚和南高加索。
洪武三十年,他攻下了德里苏丹国首都德里,屠杀战俘超过十万人,占领印度北部。
如今的德里苏丹国已经完全成为了他的附庸,在帖木儿国混的不如意的贵族们,到了德里苏丹国,就能变成太上皇。
蒙元人,突厥人,大食人,雅利安人,还有印度人,就这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或许不能说是食物链,而是生态链。
这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六百年的世界生态意识。
欧洲人自从有了文明意识,其实一直都是处于一直封建领主的平等意识下,他们哪怕打的再狠,也一直守着他们的一套规则。
只要敌人认输,就不会赶尽杀绝,用联姻在上层社会之中形成亲属关系,失败的敌人可以用赎金来买回自己的性命。
但是蒙元人让他们认识到了敌人的凶残,他们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把敌人斩尽杀绝,抢夺他们所有的财产,看著他们亲属痛哭流泪,骑他们的马,强奸他们的妻子和女儿。
这种文明的倒退和残暴直接影响了欧洲人以后对异族的态度,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对非洲和亚洲人的屠杀,都是他们从蒙元人那里学来的。
他们对欧洲自己人是套准则,对其他人是一套准则,就是从蒙元人这里学到的。
看到这些德里人,朱瞻基忍不住走神了,心里想着该如何纠正这种意识形态。
他不认为这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一套好的规则,像大唐时期,汉族对异族的融合,对异族的思想控制,才是真正好的规则。
在汉人与异族之间建立鲜明的等级,却不完全阻断底层人向上层奋斗的渠道,这种社会规则更文明,也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大唐时期,汉族比其他民族的人更高贵,但是汉族并不拒绝其他民族人的上升通道,在那个时期,许多异族也能在大唐为官,只是比汉族更难一些。
对待邻国,只要你承认我的这一套规则,我就认可你,并且接纳你。
所以那个时期,不管是朝鲜,东瀛,还是吐蕃,都承认唐朝的正统,自认属国。
但是唐朝时期有两个方面的政策错误,导致了这一规则的失败。
一是唐朝并没有重视技术和经济的控制,不管什么先进的技术,都无所谓地送给异族,导致了异族的迅速发展。
那个时候的朝鲜,东瀛,吐蕃,包括阿拉伯人,都是靠着大唐的先进文化和技术,迅速发展了起来。
二是大唐中央政权赋予了节度使太大的军权,重武轻文,导致了支强干弱,中央政权的控制力衰落太快,短短的一百年时间,朝廷就几乎失去了对基层的控制。
论武力对比的悬殊,唐朝远远比不上汉朝,但是为什么不管古今中外,都认为唐朝是汉族最鼎盛的时期呢?
这不是指国力鼎盛,而主要是文明的鼎盛!
明朝如今的基础比唐朝更好,因为唐朝初期的突厥和吐蕃都非常强盛,有心腹大患。
可是如今的大明几乎没有了任何敌人,连草原民族现在都被大明收拾了。
现在唯一比不上的是人口……
朱瞻基查了皇宫里面的记载,北宋宣和四年,全国人口普查是九千多万人,但是到了元朝至元十一年,全国人口仅剩下不到九百万人。
明朝建国初期,当时的全国人口盘查是不到两百万户,不过当时隐户太多。到了洪武十四年,因为明朝大肆发放土地,藏在山里的百姓纷纷出山,这个时候的人口普查是一千一百万户。
而永乐五年,大明重新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大明的户数增加不到一千万,但是人口将近六千万。
这里面,江西的人口最多,达到了一千多万,占了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这主要是因为北方的战争,导致了百姓都逃到了南方的江西。
这也是明朝初期,为什么大明的进士,状元大多都来自江西的原因,人口基数在那里啊!
北方的人口大量减少,主要都在山西一地,因为那里山多,便于百姓藏匿。
朱元璋还怕北方的百姓与异族勾结,将山西的百姓移居湖广。
相比后世的十几亿人,如今的六千万人只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数字。大明的土地都抛荒了许多,也是大明不愿意发展海洋政策的主要原因。
“殿下……,殿下……”
朱瞻基抬起头,马欢才低声说道:“使节脱不花花向殿下献上西域美女两人,汗血宝马两匹。”
望着高台下的一众使节,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我大明与德里历史渊源甚久,大唐时期,玄奘法师就曾到德里那烂陀寺游学译经,两国民间往来频繁。如今两国虽然山高地远,缺少往来,但两国贸易却能互补,今后当大力拓展。今我大明在柯枝设置西洋行宫,今后每年都当运送大批大明货物至此。你国所需我大明特产,都可报与我內监官员。”
那脱不花花是个蒙元人后裔,一口流利的汉话,交流不成障碍。他抱拳说道:“殿下,我德里虽不如大明繁华,却也盛产黄金,民间不缺食粮,不管布料,丝绸,瓷器,茶叶,我国都大量需求。但,外臣听闻大明如今有一种火器,可以隔空伤人,不知可否售于我国?”
还真敢想啊!朱瞻基笑了笑,摇了摇头说道:“我大明与德里虽无利益之争,但火枪乃是我大明立身之本,概不外售。若是民间之易货,什么都好说,国之重器,不在民间易货之列。”
如今不管南洋也好,西洋也好,都知道了火枪的厉害。他们当然想要得到这种武器,但是朱瞻基是绝对不会出售了枪支,然后让他们有机会对付自己的。
除非等大明以后的武器升级了,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才会有选择性地售卖一些低级武器,让他们自相残杀。
对方不论怎么说,朱瞻基都不理睬他们,直到天色已黑,他们才只得怏怏离去。
“殿下,德里人所送美女如何处置?”
“带过来我看看,合我心意就留下,不合心意就赏赐给军中将士吧!”
女人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享受,只是负担了。
不管怎么说,他都做不到像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把女人只是当货物一般,不当人看。
如果收了那个女人,就必须对她的人生负责。只是收集到后宫里,睡一觉,然后就让她一辈子在后宫里寂寞老去,死去,他不忍心。
这两个女人都是波斯女人,容颜娇美,也符合朱瞻基对女人的审美,身材苗条,而没有粗壮感。
不过她们的容貌对朱瞻基来说缺少震撼力,他也就没有了太大的兴趣。“将她们一人赏给刘安,一人赏给赵永亮。嘱咐他们,军事机密不可泄露。”
刘安和赵永亮都是中级将领,他们不像薛禄,朱真这样的主官,每到一地就会有藩王贡献美女。
赏给薛禄他们,他们也不会在乎,赏给更下级的将领,他们并没有在舰队里携带女眷的权力,也不一定能保住这些美女的能力。
朱瞻基可不想因为女人,闹的下面将士之间起矛盾。
回到了后宫这里,朱瞻基就闻到一股浓郁的中药味,他心里紧了一下,问道:“谁生病了?”
领路的李亮说道:“禀殿下,只是最近春燥,马良媛她们上火,喉咙痛,并无大碍。”
朱瞻基点了点头,放下心来。水土不服的问题,是每个人的体质问题。这在后世都避免不了,这个时代更是寻常。
这次出海,军中消耗最多的就是治疗皮肤起疹子的药和消火的药。抵达印度后还稍微好一点,在南洲期间,超过一半士兵都出现过水土不服和上火症状。
不过朱瞻基如今的体质不同,几乎没有出现过任何不适,这一点让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惊诧。
晚上安顿下来,朱瞻基一晚上都没有睡好,一直在想着如何应对印度这个地区。
以后加强对这里的控制是一定的,但是干预到什么样的程度,如何实施,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事情。
郑和他们忙碌了一夜,第二日一早就把西亚各国的位置,简介,都抄录整齐,在地图上也标注下了各国的位置。
虽然这个地图比较粗略,但是最少朱瞻基一看,就能知道每个国家大约在什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