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前抵达应天府,他携带印玺向大明臣服,自愿归附大明。
虽然此举遭到了朝鲜使节的反对,但是一个使节的意见,根本不放在朱棣的心里。
不过,大明还是给朝鲜留了几分面子,愿意拿出一船布料,换取济州岛的归附。
朝鲜方面没有任何办法,在磨蹭了两个月,得到了国内太上王李芳远和世宗的指示后,只能接受了大明的条件。
从三月开始,这个面积将近两千平方公里的岛屿,就正式属于大明了。
济州岛人口稀少,高乙德简直是哭着求着让大明军队不要撤兵。
如今岛上还驻扎了一万海军,这些军队全部让济州岛来承担军费不现实,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这么大的能力。
经过一番磋商,济州岛每年将会提供给大明军队四千匹矮马,另提供两万只黑猪,作为军队的军费。
这些军费虽然不算高,但是也开了一个先河,那就是大明军队的军费不再是完全由自己承担,驻扎国同样也要承担一部分军费。
这个先河也会逐渐形成一个制度,包括苏门答腊岛的驻军,菲律宾的驻军,以后也将实行同样的标准。
对于这个政策,文官们是大力赞同的,没有受到任何反对,就直接通过了。
大明虽然富裕,但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能节省一点是一点。
过了济州岛,已经能够在海上看到巡逻的大明战舰了,他们将东瀛整个封锁了起来,不让东瀛的任何一条船下海,更别说通风报信了。
当舰队抵达对马岛的外海的时候,受到了郑和带领舰队的欢迎,朱瞻基也见到了已经在对马岛滞留一个多月的金纯带领的大明使团。
朱瞻基对金纯这个历史人物并不了解,在穿越之前根本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是此人却也是这个时代难得一见的能臣。
在朱瞻基了解的信息里,此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能力也算出众。除了受儒家影响太深,有些一国重臣不该有的老好人行径,还算是个能干的好官。
对这样的人,朱瞻基当然不会摆架子,反而是好言宽慰了一番,又说了一些光堂话,吹捧了他一番,让他安心留在对马岛。
打仗当然用不上他,但是仗打完了,他这个礼部右尚书要安抚东瀛百姓,自然也就用的上了。
当日的宗氏家族的主宅,如今已经成了大军的指挥总部。郑和原本住在这里,但是朱瞻基到来之后,自然让出了主宅。
他是內监,不必避讳,也没有搬出去。
将朱瞻基迎进了内宅,朱瞻基才跟他详细分析了一下将他直接转为武将的难度。
这个难度不是他身份的转变,而是数万內监系统的稳定。
不过,他如今已经是海军总监,朱棣也下旨命他可以过继一个侄儿继承香火,实际上该得到的好处,他也一点没有少,差的只是一个名义。
对此,郑和也挑不出朱瞻基的半点不好,毕竟,能成为数十万海军的海军总监,这本身就已经对他是最大的认可了。
郑和介绍了一番东瀛如今的情况,才喊进来了纪纲又派出来的信使。
这一次,对于幕府的军事布置,他又有了更详细的汇报。并且送来了足利义嗣和足利满隆臣服书。
在信件里,他们承诺将会在大明军队抵达之日,在京都,吉野,关东等地,发动起义,响应大明的军事行动。
看到这些信件,朱瞻基忍不住笑了起来,问道:“郑总监认为足利义嗣可为依仗吗?”
郑和也笑了起来:“他们能够两败俱伤,才是最符合大明利益的。”
是的,大明不仅需要一个听话的狗,更需要这个狗不能太强壮,否则到时候就难以约束了!
(这一章写的不在状态,骚瑞)
四月十九。癸巳月。丁未日。
相比年前的那一次出征的悄无声息,这次出征可谓是大张旗鼓。
首先,去年是朱瞻基第一次出征,谁也不知道他能不能让大军如臂使指,获得胜仗。其次,剿灭倭寇也需要保密,要不然倭寇得到消息,逃之夭夭,大军可就抓瞎了。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去年的大战,已经证明了朱瞻基的协调能力。而且几大舰队的将领对朱瞻基都是言听计从,不存在指挥错乱的担忧。
现在大明已经有了济州岛和对马岛两大基地,对东瀛的攻击有了据点,不需要担心大军无地休整。
而且这一次是对东瀛的本土动武,不用担心他们潜逃。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那么大一个东瀛在那里,处处都是攻击点。
所以这一次的出征大张旗鼓,除了海军又增加了几万人的大军,就连登陆部队都准备了三万人。
而且,这也是大明军队的第一次大规模火器运用,以柳升为总兵的火器营,光是火枪手就带了六千人。
再加上朱瞻基的羽林卫也配备了三千支双筒火铳,光是火枪手的数量就将近万人。
如今的东瀛还在冷兵器时代,除了不多的小火炮,火铳的数量连一千恐怕都没有,这样的战争优势,哪怕倭人再勇猛,也抵消不了科技的差距。
当然,众人如此有信心,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明的舰队是无敌的。只要摧毁了倭人的海上力量,大明军队就可以任意挑选战场,让倭人疲于奔命。
船速是远远快于岸上调兵的,当大明军队可以主动挑选战场的时候,能将全是海岸线的东瀛打的千疮百孔。
唯一能够帮助东瀛人,也就只有台风了。
但是每年的台风季节一般是六月以后,只要做好防范,大明也不会重蹈蒙元的覆辙。
毕竟,如今大明的造船技术,比蒙元时期,要高出不止一个层次。
阅江楼码头,午后一刻即将到来,朱瞻基单膝跪地,向前来送行的太子朱高炽行了一个军礼,说道:“父王无需再送,孩儿此去定当让那东瀛乱臣贼子俯首称臣,扬我大明国威。”
朱瞻基坐在软榻上,肥胖的身体满是虚汗。“基儿切记天地万物皆是生命,不可妄造杀孽此去东瀛,剿抚并用,还当应以抚为主。”
他的眼睛向朱瞻基的右后方瞟了一眼,压低了声音说道:“让其他小国知道我大明的威风,更要让他们知道我大明心怀慈悲。”
这个时候,朱瞻基当然不会跟他争辩,干脆应道:“孩儿遵命!”
朱瞻基站起身来,再次向朱高炽长揖到地,然后直起了身子,右臂一扬,然后整齐的锣鼓声就响了起来。
随着鼓点,全身戎装的朱瞻基一步步走向了十多条小船搭建起来的浮桥,登上了停在江心的旗舰宝船。
船上的鼓点随即也响了起来,一面日月明黄旗被冉冉升起。
这个时候,候在码头上的众将领才排队依次登上了宝船。在他们的身后,有近百位来自其他小国的使节,作为观摩团,也登上了宝船。
这些使节是朱瞻基建议朱棣派上船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知道大明的强势,让他们不至于有反叛之心。
这个时代,举行一场阅兵式的效果再好,也没有让他们亲历战争的影响更大。
他们在这里跟朱瞻基登上一条船,但是到了新江口,就会被安排到一艘专门的军舰上去。
大明只想让他们亲历战争,却不会让他们了解大明的军队只会体系的运作。
午后一刻,吉时已到,将近三百海军的士兵绞起了重达数千斤的铁锚,还有数百士兵分别升起了十二面桅杆的船帆。
再加上一百多人组成的掌舵队,让这艘巨舰沿着江水,缓缓向下游驶去。
无数围观的百姓发出了震天的欢呼,比常人高出一头,英武不凡的朱瞻基赢得了所有百姓的信心。
没有人怀疑朱瞻基的能力,也没有怀疑朱瞻基会打败仗。因为朱瞻基这个太孙给他们的信心,在在过去一点点地建立起来的。
从初征草原就斩首四十三,去岁又杀倭寇上万,俘虏上万。
这还只是战场上的成就,而树立了他不败神话,天授神权的则是他在平日对大明百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