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五章 一边倒

这些矛盾就让他们变成了最顺从的奴隶,也是最凶残的毒蛇,一切都要看对他们的控制手段。

这些倭寇在半日之前还是残暴的统治者,但是立刻又变成了最顺从的臣服者。

没有任何抵抗,所有人都老老实实。甚至根本不用大明的士兵的组织,那些幸存者们就自发地以以往的组织架构,形成了一个个管理营,方便大明军队下命令。

而那些伤员,经过军医的简单救治,就听天由命了。能活下来,就会被安排去修路,活不下来,也是他们自己的命。

所有的囚犯被转移离开了海滩,关押在了距离港口不远处的房子里。

大明的舰队也开始组织了起来,准备登陆。

这一次,所有人将会在岛上休整几日,等把这些倭寇处理完毕,战利品清理完,才会离开这里。

数百艘战舰,好几万人登陆,光是船只的安排,就需要一段时间。

各舰队的主官们又集中在了朱瞻基的旗舰上,商讨起了下一步的安排。

最先被安排靠岸的是几艘补给船,其中一艘船上有数百口大铁锅。岛上的居民不多,只有几万,还遍布岛上各处。

许多人家里根本就只有一口小锅,根本满足不了这么多大军的消耗。

而今天打了一场大胜仗,再怎么艰苦,也要给所有的将士吃上一口热饭。

朱瞻基站在甲板上,看着许多将士划着小船去打捞尸体,他们当然不是好心地替东瀛人收尸,只是想从尸体上捞一点外快。

战场清理是一项肥差,没有人对那些尸体恐惧,反而争先恐后。

郡守府最好的房子郡守府很快也被清理了出来,到处撒了石灰粉消毒后,朱瞻基的一帮内侍带着朱瞻基的寝具,为他布置临时的住所。

一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朱瞻基才在所有将士的恭送和欢迎下,从旗舰上下来,住进了原本的郡守府。

现在,最忙的人员就是督察队了,他们不仅在战场上负责执法,斩杀逃兵,同样也承担着统计战功的作用。

明朝初期的战功,士兵和将军是分开统计的。

以赵永亮为例,羽林卫虽然是这次战场上的首功,所有将士都将有赏。但是千总以下都是兵部记功,赵永亮只有等到回京才能接受封赏。

按照这次的战功,他一个伯爵是少不了的。

沿着舷梯登上了济州岛,朱瞻基一边向士兵们挥手示意,一边跟杨章德说道:“我刚才看到庄敬在右边那栋两间小屋前面,让他来见我。”

杨章德又是一阵羡慕。赵永亮跟他不同,封伯他也不会嫉妒。但是庄敬连续传递了好几份情报,这一次也立了大功,封赏显然不会小。

他这次虽然作为联络人也做了几件小事,但是这些功劳远远不如他们了。

不过他也不敢表现出来,庄敬好歹是锦衣卫的指挥佥事,他这个千户跟对方还差得远呢!

等朱瞻基的仪仗走了过去,杨章德才拖后来到了庄敬面前,看了一下他的身边人都不认识,索性只是跟他抱拳说道:“庄大人此次孤身涉险,立下汗马功劳,卑职在这里先跟大人贺喜了。”

(上一章防盗,虽然更新更晚,但是订阅1100,而上一章订阅还不到900)

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实际上一点也不激烈,因为双方的力量悬殊实在太大。

大明舰队一方,出动了各式舰艇六百余艘,其中有超过一半的战舰因为海面没有位置,只能作为预备队。

而东瀛的倭寇总船只也只有不到一百艘,人数刚过一万。

即便是如此,大明一方拥有的吨位也超过了对方十倍,人数也是对方的十倍。

更何况,这可不是陆地上的刀棒比拼,而是热兵器对冷兵器的屠杀。

一方拥有一千五百支火枪,另一方拥有的火铳只有十余支。大明的火炮可以发射一千米远,而东瀛倭寇的小炮超过三百米就没有了准头。

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加上大明舰队形成的包围圈,让倭寇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

当大明舰队的包围圈形成了最终的攻击阵型以后,超过一半的倭寇船只,被当做训练的靶子,不由分说地轰炸沉没。

木制的战舰根本没有铁皮舰的防护能力,一处的木板碎裂,就有可能导致整艘船的碎裂。

而在海水里面挣扎的倭寇,更是让剩下的倭寇为之胆寒,拼命向岸上冲击。

他们最开始如果不想着逃跑,在岸上占据几个优势地点,或许还能给大明军队造成一些威胁。

但是他们选择了逃跑。

当逃跑无望,他们又失去了岸上的据点的时候,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在草原上,勇猛无敌的骑兵也抵挡不了火枪的威力,成为了靶子的倭寇再勇猛,也不能对远在数十米外,占据了地利的大明军队形成威胁。

这几十米的浅水海滩,成为了倭寇们天然的坟墓。大部分倭寇甚至没有等游到海边,就已经被冻僵沉入了海底。

他们百般求饶,咒骂,可是没有任何大明的士兵敢有丝毫怜悯。

因为缓缓行驶而来的旗舰上,悬挂着的那面鲜红的旗帜并没有降下。

所有人都知道,太孙殿下在观察着战场,他手里的千里镜能够看到战场上每一处位置。

在战争开始之前,朱瞻基的心里还踌躇满志,激荡不已。

但是一面倒的战争让期待变成了无趣,这些敌人太弱了。

他忽然意识到,如今的世界上,能够成为大明对手的,只有大明自己。

如果后勤能够跟得上,大明如今拥有的四十艘大型宝船,四百艘中型宝船,两千艘千石以上的战舰,数千艘数百石的传令船,可以平推整个世界。

大明的对手,只有自己。

他终于放下了眼前的望远镜,回身向站在高台上的杨章德下压了一下手臂。

站在他身后的郑和,那一直紧绷着的神色终于放松了下来。

现场实在太惨烈了,哪怕倭寇们罪该万死,也不该让他们这些无谓地死去啊!

可是他虽然是主帅,真正做主的人却不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