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大明虽然杀了对方一万多人,自己也死了四五千人,还有近万人受伤。
除了人员伤亡,耗费的钱粮物资更是无数,却只为了教训他们一番,然后把胜利果实又丢了出去。
朱瞻基知道,自己哪怕就是反对,也没有作用。
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利益!
留一支军队在草原,人少了打不过对方,人多了耗费的钱粮根本不划算。
想要让大明的军队留在草原,就必须要找一个来钱的渠道,让驻守的利益大于开销才行。
他想了想,跟李亮说道:“把我的资料箱拿过来,我要找一份资料。”
前世的朱瞻基控制了南美和非洲无数的矿产资源,对世界各地的矿产资源都非常了解。
草原虽然现在很穷,但是这里的矿产资源却是亚洲最丰富的,许多矿产资源的储量均位居亚洲第一,黄金和铜的储量即使在全世界都能排上号。
不过,他所知道的世界第一大铜矿奥尤陶勒盖铜矿是位于后世的蒙,古与内蒙交界处,额尔古特铜矿又是在后世的蒙古和俄罗斯交界处。
那里他都没有去过,当然不能直接说那里有铜矿。
所以,他要在他们这次行军的路线附近,“找出”一个铜矿来。
而且,也确实有这么一座铜矿,那就是后世位于西乌尔特北郊的蔡尔特铜矿。
这座铜矿相比另外几座世界级的铜矿小的可怜,但是在目前的大明,却没有一座铜矿能比得上。
后世这里的储量经过勘测,矿区铜矿石储量约八亿吨,矿石的含铜品位和黄金含量较高,据估计铜储量为一百五十万吨,黄金一百多吨。
另外还有伴生的钼和白银,白银的储量也有一千吨以上。
这座矿山虽然算不上世界级的大矿山,但却是露天矿,易于开采,而且品位较高。
拿出这个铜矿来,绝对能吸引朱棣和军方的兴趣,因为现在的大明,极度缺少贵重金属。
带着一份地图,朱瞻基跟李谦一起来到了大帐。因为战争也算结束了,所以大帐里面的沙盘被转移到了别处,空出了一大片位置。
朱瞻基到来的时候,众将差不多已经达成了统一,准备要撤军了。
一直到快要结束的时候,朱瞻基站了出来,大声说道:“皇爷爷,孙儿有个请求想征得你的同意。”
“何事?”
“半月前,大军途径图拉河北部之时,孙儿发现当地一座山很符合工匠说的铜山,只是因为大战在即,所以孙儿并未声张。如今大战结束,马哈木等人远逃,所以孙儿想去查看一番。”
朱棣有些不赞同地说道:“既是来途,何不等大军回拨之际再去查看?如今瓦剌人虽逃,但是乱兵到处都有,也不得不小心行事。”
朱瞻基笑道:“数十万大军开拨,驻扎,都是麻烦。如果没有铜,孙儿就在那里等着大军,若是有铜,大军可能就要在这里耽搁一段时间了,所以孙儿还是先去查探一番再说。”
朱棣想了想说道:“除了你的羽林左卫,再带三千营和神机营各一卫,凑足一万人马。”
“孙儿遵命。”
(这座矿实际上是锌铜矿,主要是锌,没有金。希望数据党不要较真。因为在北伐行军的路线上,又在蒙古腹地,就这座矿山的规模大一些。)
一位御驾亲征的皇帝,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
不是要他鼓舞士气,那是各路元帅的工作。不需要他英勇善战,那是大将的工作。
唯一真正重要的,就是善于协调。
昨日一战,其实不管是朱棣,还是朱瞻基,在战争中起到的直接作用并不大。
但是如果没有朱棣的御驾亲征,没有他把控整个战争的协调配合。想让几十万大军那些骄兵悍将服从统一管理,从一大早就有条不紊地轮换出战,最后决战时刻紧密配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朱瞻基,更不用说了,虽然他斩杀了四十三人,不过也是一个打酱油的。
在整个战场上面,个人的武力作用被严重削弱,你个人武力再强,能挡得住万马冲击,刀剑如林吗?
他上战场,更多的是一种振奋人心的作用,至于杀人,那是其次的。
若不是他身边高手如云,敌人背对而逃,想要依靠个人武力杀四十三个人,简直是不可能的。
决战结束了,瓦剌人被杀死了大半,逃走的人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几支成编制的骑兵还在追讨。
特别是鞑靼人,他们紧追不舍,想要最大化地杀掉对手的有生力量。
而他们自身的伤亡也不小,一万骑兵有一半失去了战斗力,死亡的人数也超过了千人。
但是他们已经非常满足了,因为他们的主要对手,就是马哈木这一支瓦剌人,他们的损失更大。
战场的统计工作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超过一万五千具尸体的人头全部被砍了下来,在忽兰忽失温北边的山坡下,被摆成了京观。
京观并不是简单地把人头或者尸体摞起来,而是像建筑一样,有着特有的规制讲究。
以尸体为基,掺以米粥,土石搭建起金字塔式的地基。
然后才是单独的人头,一个个整齐被镶嵌在金字塔的顶端。
朱瞻基虽然不在乎杀人,但是这种对尸体的侮辱,他却看不下去。
不过他也知道大明需要对草原的震慑,没有圣母之心来劝阻,只是不会去支持这件事。
初八的下午,这次战争的成果才被统计了出来。
初七一天,大明军队共杀敌一万五千有余,活捉千余人。
瓦剌太师马哈木的儿子被杀死了八个,千户长超过二十人,缴获健康军马四万有余。
只是瓦剌人的三王和傀儡大汗答里巴全部都逃掉了,这也让这次的大胜显得有些不尽人意。
不过即便如此,朱棣也是大喜过望,让各部统计战功,准备大赏诸军。
初九的中午,最后一批追击敌军的腾骧卫带着几十个人头返回了大营。他们的归来,也让大明军队的割下的人头数量超过了一万七。
这的的确确算得上是一次大捷。
但是,追击的鞑靼部却一直没有返回大营,只是在初九的下午,阿鲁台才派了两个卫兵来禀报,他们已经追逐到了漠北,不再返回大营。
现在瓦剌人被打败了,他也害怕大明对他下手,所以干脆不回来了。
这让朱棣有些不悦,却也没有针对鞑靼人的想法。毕竟他们刚刚帮助大明战胜了瓦剌,自己也死了一千多人。
朱瞻基却知道,以后的鞑靼会成为大明的心腹大患,朱棣的后三次北伐,都是为了讨伐鞑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