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计划书

坩埚,平炉,高炉,转炉,这些原理他都懂,但是对技术他却一窍不通。

所以,科技的发展他是一点实际帮助力都没有的,他最多也就能引领一下正确的发展方向。

从年三十到初五,朱棣都忙的不可开交,祭祀,大朝会,分批宴请各界官员。

一些活动朱瞻基会参加,比如太庙祭祀,这些是他这个太孙也必须要参加的。现在不熟悉程序,等他当上了皇帝,就会手足无措。

但是大部分宴会他都推掉了,即使参加,也不喝酒。

一直到大年初六,朱棣才算稍微清闲了下来,然后来兴庆宫看了朱瞻基写好的攻略计划书。

这份计划书是周南第一次正式参与国政,不仅他自己重视,就连朱棣也相当重视。

但是一看到计划书,朱棣就楞了一下,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看。

因为采取了白话文和标点符号,加上朱瞻基彻底一改过去的公文模棱两可的习惯,将所有的数据精确到位,甚至还用炭笔制作了一些图表。

结果在一般人看来两三千字就能写清楚的事情,朱瞻基却写了一万有余。

但是,这还只是一份大纲,这是时间不够,如果时间足够,他能写二三十万字的计划书出来。

未来一项国家计划和政策的实施,几百万字,甚至写的字用一间房子都装不下,但是在这个时代,朱瞻基为一个计划写这么多字,已经让朱棣震惊了。

特别是他采用的是白话文,横着写,然后加上了标点符号,这些都让朱棣觉得新鲜。

朱瞻基一直安静地坐在一边,不急不躁,等着他看完。

终于看完了最后一页,朱棣抬头问道:“为何用白话来写?”

“孙儿这篇计划不仅是给皇爷爷看的,还要给所有参与计划的人看,哪怕对方不识字,也能让他一听就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事。”

“你把事情都安排好了,让下面的人岂不是没有了灵活的办事范畴?”

“孙儿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他们需要干什么事,不能干什么事,做好了赏,做不好就罚。”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工匠和铁匠?”

“开发石碌矿山。”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太医?”

“各地气候不同,瘴气肆虐,只有有医生才能保障将士的安全。”

“……”

“……”

爷孙俩一问一答,持续了半个时辰,朱棣才完全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

临走的时候,他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基儿此举甚好,我也放心了。”

永乐十二年的新年,比往年都要冷清一些。从十二月决定了年初北征,整个大明朝都在为这次的北征做准备。

从年前开始,各地抽调的三十万大军已经向北平出发,如今基本上已经安置了下来。

朱棣是最重视后勤的将领,各地征讨的粮草,哪怕是过年,也没有间断向北平转运。

这次出征,各地抽调步军四十万,骑兵十万,军马近三十万匹。

京师以及中都大营还有二十万军队,将于明春二月,向北平进发。

有了朱瞻基拿出来的这将近四百万两白银,不要说打这一场战争,再来一场也足够了。

来到这个时代,朱瞻基才知道相比现代人,明朝人的幸福感恐怕还会更高。

首先,明朝的物价低。此时还是明初,银贵钱贱,一两银子能换足足一千钱。而一个馒头,包括包子,只要两文钱,这种馒头和包子都是超大号的,可不是后世那种小包子。

一斤肉一般不超过二十文钱,这十年来,只有一年传猪瘟,猪肉才涨价到过二十五文一斤。

京师的房价比较贵,一般要五十两银子,才能买一座带院子的三间房附带一个厨房。大约有一百五十平米左右。

但是,哪怕是一个普通人,每天的最低收入也在一钱银子以上。

也就是说,京师的最低居民收入,是一个月三两银子,不到两年就能买一个带院子的房子。

而这个时候的女孩子呢,一般跟壮年男仆人一个价,只要十两银子,等于普通人干三个多月,就能买一个丫鬟或者佣人。

历史上著名的美人潘金莲,因为识字,才卖三十两银子。

这还是普通人,像苏州,湖州一带的丝绸工人,年收入比县令还要高,一年能挣七十两银子左右,他们的收入,一年就能盖一套豪宅,娶老婆,买丫鬟。

物价低,收入高,所以这个时代虽然各方面的享受不怎么样,但是人们的幸福感足足的。

当然,在农村还是有许多穷人,因为这个时代的农民税负高的惊人。还有一些佃户,或者是逃荒逃难的人,也称得上是贫无立锥之地。

但是,这个时代政府有救济院,针对贫民救济,有济养院,针对孤儿救济,还有养老院,针对孤寡老人救济。

看到这些为民措施,朱瞻基一开始都不敢相信,在六百年前的时代,在被抨击的一无是处的朝代,竟然有如此完善的社会福利。

实际上,关于这方面的救济政策还有许多,朱元璋就是穷人家出身,他对穷人的照顾算得上无微不至。

总之这个时代的大明朝,基本上国家能照顾到每一个穷人,不让你活不下去。

将近四百万两白银,加上他开始拿出来的一百万,相当于大明朝一年税收的四分之一了。

当然,不是全部税收的四分之一,因为这个时代,大部分税收收上来的都是实物。

比如农民交粮食,城市居民才按人头交钱,工匠甚至能交做出来的工具,丝绸商可以以丝绸交税。

这个时代当兵,发的俸禄,大部分也是一些粮食和布匹,银钱只占了很小一部分。

朱棣现在是手里有钱,心里不慌了。战争的准备本来就已经差不多了,朱瞻基的这些钱,哪怕是以后战争打完了,大肆封赏,也用不到其中的一半。

皇宫里的年味更淡,怕起火灾,皇宫除了朱瞻基他们这些皇子皇孙能在空旷地方放鞭炮,太监宫女们放鞭炮是要被砍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