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曹操称王

三国之大汉崛起 姜梵 2489 字 10个月前

刘禅笑道:“父亲不必如此,红薯虽然不易保存,却可以蒸熟且条晒干,也可制粉做粑以做军粮,玉米饼味道虽然不佳,但战场之上军粮稀缺,用来饱腹不成问题。

只是不能彻底取代稻米,依我看,稻米,红薯,玉米的种植各占三成,其余一成种植五谷杂粮即可。如此我军军粮,百姓存粮大大增加,生活也会更加丰富。”

红薯制粉的方法刘备是懂得,刘禅在平夷时也做给刘备看过,这个时代虽然没有土豆,红薯,但山上却有葛根,蕨根,饥荒时也有百姓采集葛根,蕨根制粉制作糍粑饱腹。

听了刘禅的建议,刘备点了点头道:“不错,虽然玉米红薯无法彻底取代稻米,但也可以使得我益州存粮大大增加,以后收取粮税可多收稻,少收玉米,红薯,存稻米做军粮,玉米红薯留百姓饱腹。

李恢,如今稻米即将成熟,你为典农校尉,便以阿斗先前所说份额规划土地,将玉米,红薯种运至各地收藏,待来年便要大力推广种植!”

“诺!”李恢拱手领命。

………………

…………

转眼又过去一年,时间来到公元217年。

自从前年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之后,曹操便将攻略重心放在了江东。

215年江东孙权趁着曹操进攻汉中之时攻打合肥,曹操紧急与刘备罢兵,随后赶往合肥击退了孙权。

这217年,曹操却是主动南下,率兵进攻濡须口。

只可以孙权进攻合肥不成,曹操也奈何不得孙权不得。

公元217年九月,曹操奈何孙权不得,退兵北还,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叹息(本发生在213年,蝴蝶效应,这个时代213年曹操忙于关中之事。)

这一日成都城外,一斥候策马冲去成都城中,直入府衙。

“主公,曹操于濡须退兵北归之后,于邺城进位为王了!”

十月金秋。

一支军队,正在成都城外官道上缓缓而行。

刘禅与刘备坐在马车之中。

车外是诸葛亮,徐庶,赵云,陈到等心腹重臣策马而行,缓缓向着前方的成都城而去。

八月末李恢派人通知刘备,刘备得到消息,本能的却是不信,他刘备也是出身穷苦之人,虽然是织席贩履为生,但也种过田,什么作物没见过?

玉米,番薯他听都听过。

甚至刘备看了书信之后,都怀疑李恢这是想要谋害他的借口了。

好在刘禅还命人带去了实物,刘备见了玉米,番薯的实物,这才相信了书信所说之事。

见信中说玉米,番薯产量如此之高,刘备大喜过望,便带上了诸葛亮,徐庶,赵云,陈到等心腹前往了平夷县。

如今至十月初,刘备与刘禅一起回到了成都。

至于玉米,红薯的来源,刘备没有多少怀疑,他相信了刘禅教给李恢的说辞,毕竟这两种作物他从未见过,也只有那些古老的部落能解释得过去。

如今玉米已经收获,红薯也正在挖掘归仓,见识了玉米,红薯的好处,明年,刘备便要大力推广玉米,番薯的种植。

因此李恢跟着刘备一起回来了,南中都督换人了。

因为只有李恢了解这两种作物的种植方法,故而被刘备委任为典农校尉,跟着刘备刘禅一起回到了成都,明年继续由他负责玉米,红薯的种植。

南中都督,相比于典农校尉,其职位其实相差不大,一个负责南中的军政大事,一个负责全国的农事。

而典学校尉更在中央,其实权利比南中都督还要大一些,李恢这也算是升职了,而且负责推广这两种作物的种植,将来他也能够名留青史,李恢倒也愿意。

南中都督,则由邓方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