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雕版大钞

逍遥小地主 木子蓝色 3585 字 10个月前

对了,还得在正面再写上蓝溪粮食债券六个字,下面再来一排小字,利率月息五分,半年赎回,到期本息偿还共一百三十文钱。

想了想,李逍又在正面画了一朵简笔牡丹花。

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觉得应当没有谁能够轻松模仿了,嗯,到时再每张债券上再盖上几个印章,或写几个签名,就更难仿了。

这可是大唐第一张债券,第一张流通券啊,算的上是大唐第一张钞票了。

这应当是有极大的历史意义的,李逍看着自己鬼画符的这张债券,心里充满自豪。

如今的大唐可是连个钱庄都没有,甚至连历史上的柜坊现在也还没有。柜坊要到玄宗时代才出现,在大城市里,商人开设柜坊,为商贾居民们提供贵重物品保管功能,金银钱帛也可以存放,但存钱在柜坊可没有利息,还得要保管费的。

李逍觉得不可思议。

存钱到银行还得银行给保管费,这真是天理难容啊。

这也让李逍看到一个极大的商机,虽然现在他还没空去弄,但这确实是以后的一个赚钱商机。

银行是什么?银行就是吸收客人手里的存款,给付低息,然后高息再贷给其它客户,中间赚着利差呢,简直是空手套白狼。

而且银行还能做汇兑、保管等业务,规模越大,钱越好赚。

东征军刚开拔,正一路向东,张葱骑着马很快追上了大军,有李逍的信,他倒也比较快见到了王方翼。

王方翼如今在军中为队正,带着五十个兄弟,虽然官贬了,但他却很兴奋,终于有机会上阵杀敌立功了。

见了李逍的信,他马上回书一封说会写信回去安排,并说油墨估计没问题。

果然,几天之后,李逍就见到了来李家庄拜访的王家墨坊管事,他们带来了几样新试制出来的油墨,一改之前的墨条式样,这油墨采用了最新工艺。

李逍这几天已经找人刻好了雕板,正反面各一块。虽然雕版挺复杂,又是字又是画,还有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但对于雕刻工匠来说,其实都一样。那个花白胡子的老匠人,甚至根本不识字,但这并不妨碍他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把一块版给雕刻好了。

李逍仔细的检查了好几遍,发现浑然天成,毫无半点破绽之处,老匠人回答说,不管上面是什么字什么符什么图,反正他全当是雕图了。反正把书生写好的字反贴在板上,然后一点点的仿着雕就好了。

他说其实不用贴纸在上面,他都能够雕的出来。

两个老匠人一人要了一贯工钱,但李逍却觉得太值了。

把几张油墨在木板上试了几次,李逍终于找到一种最适合的油墨,用这油墨雕板印刷出来的债券,墨水不会糊,也不会粘连,效果很好。

李逍当天高兴的开始印刷,一天时间就把一万五千张债券全印好了。张葱刘蒜一伙人则负责盖章,李逍给债券设计了足足八种章,加上那串独一无二的编码印,再加上李逍自己的手写签名,他估计没谁能够假冒了。

“完美!”李逍把一张两面都印刷好、盖好章,还签好字的百文债券在面前甩了甩,发出赞叹之声。

李治走的时候,李逍送了两棵发了芽的玉米给他。

“拿回去好好养着,记得浇水别太勤了,浇一次水等盆土差不多干透了,再浇。半个月左右,加点肥。最好是用干的牛粪马粪,记得是干粪啊,不能用新鲜的,否则会烧死这嫩玉米的。”

两株玉米是从空间里挖出来的,长的比院里的要精神的多,叶子黑绿如墨,移栽在两个破陶缸里面。

李治如宝一样的让两个侍卫接过。

“只要你好好养,等三个月后,你就能收获四个大玉米了,能有一斤多。”

“放心,我肯定亲自侍弄它们。”李治宝贝似的看着这两棵玉米,他要亲自照顾这两玉米,要亲自看一看它们的产量究竟有多少。“一千五百贯钱,回头就让人送来,那个什么债券你到时交给来人带回来。”

李治坐着马车走了,走的有点急。两个六品的千牛备身,腰里挎着千牛刀,一人抱着一缸玉米苗宝贝似的坐在皇帝的马车上。身为御前带刀侍卫,他们也是头一次有资格坐在皇帝的身边。

这是何等的荣耀?当然,他们也清楚,其实真正跟皇帝同坐一车的是那两缸玉米苗,并不是他们两个。

送走了老王这个冤大头,李逍准备制作债券。

债券是什么,以前根本没有,也没有人知道要做成什么样子。不过五位里正今天都非常高兴,因为一千五百贯居然到手了。

有了一千五百贯,那可是能买五千石粮食,蓝溪乡今年可保不会有饥荒了。

按李逍的想法,债券一百文面额一张,这样比较方便他能流通。虽说老王一人买下了所有债券,流通性可能不大,但总得遵循自己最初的设计理念的。

一千五百贯,就得一万五千张债券。

细想了下,李逍突然发现,这债券的成本也很高啊。哪怕把债券做成跟后世的钞票那般大,可一万五千张啊。他都忘记了这年头的纸张其实是很贵的,而且要在这债券上写字呢,一万五千张,这得写多久?

抄书人的工钱可是向来很高的。

突然又额外多了许多成本,令李逍有些不爽。

算下来,估计这抄写债券的工钱得比纸张还高许多。

长安城里,抄一卷书的价格是一千钱。而一卷书,就是一万字。抄十个字就得一文钱呢,李逍这一万多张债券,每张债券上得标明面额,还得注明利率和到期时间,字不少呢。

尤其,他还得加上点防伪的标记什么的。

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感觉,这一万五千张债券,估计成本都得几十贯啊。

不行,必须控制成本。

一千五百贯钱募集来,可是得买粮食的,不能浪费在其它地方。

得从其它方面想办法节省这笔开支。

加大面额?一千钱一张?李逍摇了摇头,弄一百文一张主要还是为了流通,若是一千文一张,岂不更难流通,毕竟一千文钱可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