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长孙无忌几番不给面子,李治提出此事,也便是想让长孙退让一下。
“请问陛下,皇后又何错,以致于要废后?”
长孙无忌心里知道,皇帝是想立武氏为后,这个事情他是坚决反对的。武氏当年可是太宗的才人,如今皇帝立她为昭仪,本就已经过份了,还立为皇后,这种事情怎么能行?
岂不让天下人笑话?
只要他做一天宰相,他就绝不答应。
“皇后无子。”李治阴着脸说道。
王子,确实也算是一种过错了。
“王皇后还年轻,就算以后也无出,这也非大过,岂能因此就废后,太过儿戏。”长孙无忌不肯退让。
他不肯同意废王皇后,其实不仅仅是因为王皇后,也不仅是因为反对武氏,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这里还牵扯到了大唐的继承人之争。
早在李治继位之初,朝廷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立谁为储君。
李治继位,太子妃王氏便册封为后,但王氏无子。而李治的长子又是庶出,为一个卑微的宫女所生。
当时朝廷有人提出立庶长子为太子,毕竟皇后这么多年没生,可能也不会再生了。皇后无子,那就是无嫡。
无嫡则立长,自然该立庶长子。
但还有一派,则认为应当立萧淑妃之子为太子。
萧淑妃出身江南萧氏,贞观朝宰相萧瑀就是这一家族的,可谓也是豪门世家。萧氏是淑妃,这是四妃之一。
她虽不是皇后,但是四妃之一,地位高,她的儿子自然比一个宫女生的庶子尊贵。
本来对长孙来说,立谁的儿子当太子都没多大关系。
可是后来因为王皇后的哥哥柳释奔走,多次奔走长孙门下,最后长孙无忌同意支持王皇后。王皇后无子,自然是不情愿萧氏子为太子,如果立庶长子为太子,对皇后来说其实更有利。
宫女所生的太子,皇后可以当做自己儿子养,将来对她和王家都有利。
而长孙愿意支持王皇后和庶长子,也是因为萧氏后面还有着江南士族在支持,这是另一支力量。若萧氏子为太子,将来继位后,肯定是那一派的人掌权,对于他们这些关陇派来说,肯定是不划算的。
正因种种,最后长孙无忌等关陇派全力支持王皇后和庶长子,这才有了后来庶长子被立为太子一事。
如果现在皇帝废掉王皇后,那么太子肯定也保不住,到时极可能是武氏为后,武氏所生的长子李弘便可能为新太子。
关陇集团跟武氏的关系是不太好的,而今朝堂上,支持皇帝和武氏的是以李绩为首的关东豪强新贵们。
长孙无忌不可能同意废后,废王皇后,就等于是废太子,就等于武氏要册后,要立武氏子为太子,最后朝堂上就将是李绩为首的山东豪强功臣派掌权。
关陇集团到时自然会大权旁落,这是他和整个关陇集团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朕要册封武昭仪为宸妃,望国舅支持。”
“宸妃?大唐后宫只有四妃名号,为贵淑德贤四妃,并未听说过有宸妃这一封号,况且如今陛下后宫之中,一后四妃皆已满。”长孙无忌冷冷的说道。
李治脸越来越黑。
他本来是想废王皇后,然后立武氏为后,刚才试探了一下,长孙无忌一点也不肯。那他想着先来个迂回,就先册封武氏为妃。
正因为贵淑德贤四妃都已经满了,没有位置了,他才想着要自己再新设一个宸妃给武氏,想不到,长孙无忌连这也不同意。
这也不答应,那也不答应,长孙也欺君太甚!
崇仁坊。
太师府。
太师、赵国公长孙无忌的府第占据了崇仁坊半坊之地,自贞观以来,长孙无忌就一直站在大唐朝堂的权力中枢。
今天。
天子李治带着宠妃武昭仪亲自来到长孙无忌家里做客,皇帝降临臣子家中,这是莫大的荣耀。何况,今天李治还特意带来了十大车的珠宝。
皇帝到臣子家做客,还送上十车豪礼。
这让之前因中枢剧变,而变的有些冷清的太师府,又让人惊讶起来。不少人都觉得,皇帝亲临,这是太师荣宠不减啊。
皇帝亲临,长孙无忌也把在京的长孙氏族人子弟都叫了回来。
府中大办酒宴。
气氛搞的挺好,觥筹交错。
席间,李治也是主动示好,上次加封了长孙无忌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这次又特意带来一道旨意,给长孙家十几个还没成年的子弟,全都授予五品以上勋爵。
虽说勋衔不值钱,但这也是荣誉啊,尤其是一下子给十几年还没成年的子弟授勋,皇帝已经很给长孙的面子了。
长孙无忌今天一席白色麻布袍,笑的似乎也挺开心。
皇帝送他十车珠宝,他笑纳了。
然后皇帝赐长孙家族十几个未成年子弟勋官,他也让子弟上前拜谢接受了。
酒喝的不错,菜也挺有味道,李治心情大好,觉得这趟没白来。
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嘛,长孙既然肯拿肯接,那说明长孙是识时务的。李治当然也不是白送这些,他的这些东西也是有条件的。
借着酒意,李治笑着说道,“近来天气回暖,百花争艳,记得以往每年这个时候,先皇后总是会犯风疾。每次风疾一犯,先皇后总是彻底难眠,十分难受。”
风疾,算是长孙家族的一种家族遗传病。
用后世的话来说,长孙皇后当年得的大概是哮喘一类的疾病,这种疾病在大唐,虽贵为皇后,但也是难以医治的。
长孙皇后年纪轻轻去世,也正是因为这种疾病。
长孙皇后有这种病,长孙无忌也一样有,只是他以前年轻时不算重,但如今老了,也时常发病,且越来越严重。
李治此时提起此事,也是有白放矢。
他希望长孙无忌能够激流勇退,当初他年轻,先皇托孤让他做顾命大臣。好几年了,长孙无忌这个国舅也是操劳不已,导致病情更加严重。
现在他这个皇帝外甥也已经长大,如今朝中也有李绩等许多名臣宿将坐镇,那么舅舅可以放心的卸下这个担子了。
“朕念及舅父近年风疾渐重,身体担忧,便想请舅父去洛阳。”
“去洛阳?”长孙无忌挑了挑眉。
李治解释,请长孙去洛阳,一来是因为长孙家族本是洛阳人,让长孙去洛阳,也是让他回到家乡安享晚年。同时呢,洛阳又是关东的重要地方,李治说自己有意要将洛阳定为大唐的东都,因此现在想请长孙这样的元老前往洛阳镇守。
负责筹备洛阳建都事宜。
“请舅父前往洛阳任东都留守,同中书门下三品及知中书、门下二省事职不变,若朝中有军国大事,朕会派人前往洛阳询问舅父主意。”
一句话,明面上说的好听是洛阳留守,还保留宰相之职。但实际上,一脚踢出长安之后,长孙无忌也就远离了政治中枢。空留一个宰相之衔,又有何用呢。
李治望着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