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暗吸一口气。
又是一刀狠的。
崔敦礼和李义府都不是他的人,过去二人担任的都是闲散之职,而这下皇帝却一下子提拔他们要职,分任两部尚书,尤其是还加了个参预朝政衔,这衔虽不如同中书门下三品,但其实也相当于宰相,能够进入中枢议事参政了。
长孙知道皇帝这是冲着他来的,因为这二人跟他都有过过节,所以过去被他打压,现在皇帝却让他们任要职,参预朝政了。
“杜正伦授黄门侍郎、许敬宗授门下侍郎,加同中书门下三品。”
褚遂良的眼神明厉起来。
皇帝好狠的手法。
杜正伦和许敬宗与崔敦礼、李义府一样,过去都是跟他们当权的元老派不和而被打压的,而现在皇帝却授他们要职,进入中枢拜相。
中书和门下省的主官是中书令和侍中,下面各有两个侍郎。
如今长孙无忌是知中书、门下省事,褚遂良是中书令、于志宁是侍中,下面又有韩瑗、杜正伦为黄门侍郎,来济、许敬宗为中书侍郎。
原来当权的元老派不但直接失去了对尚书省的控制,而且就算是中书门下二省,现在也插进来两个侍郎,这二人还都拜了相。
长孙无忌、李绩、褚遂良、于志宁、韩瑗、杜正伦、许敬宗、来济,八个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有崔敦礼和李义府两个参预朝政,这等于如今朝中有十个宰相了。
十个宰相,长孙无忌这边只有五个人,刚占一半。
长孙无忌心里暗叹可惜张行成、高季辅、柳释这三个宰相在去年先后病逝,他们都是关陇派的元老,资历老威望高。
他们的离去,让朝中一下子空出了好几个重要空缺。
“大唐皇帝令。”
“侍中宇文节授御史大夫,参知政事!”
又一个。
御史大夫虽不是三省之官,可主掌的御史台却极为重要,监察百官,弹劾不法。参加政事与参预朝政其实一个意思,这意味着原本被长孙无忌他们从侍中位置上赶下去的宇文节,不但成功的留了下来,还又担任了极重要的一个职位。
最关键的是,如今中枢十一个宰相了,他们这边却只占了五席,已经成为少数了。
甚至李绩还与他一样主持朝政,平起平坐。
变天了。
长孙无忌没有料到,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皇帝,居然一下子来了这样一招狠的,这一下打的他有点眼冒金星,措手不及。
他是真没有想到啊。
到底是谁给皇帝出谋划策,要不然,以他对皇帝的了解,皇帝现在还绝不敢跟他这样硬来。
是谁?
长孙无忌目光环视金殿,从李绩、宇文节、许敬宗等人的脸上一一扫过,却无法确定。
是李绩,还是宇文节,又或者是其它人?
太极殿。
三月初一,朔日大朝。
百官齐聚,满殿紫绯。
李治坐在龙椅上,听着百官山呼万岁,心情平静。今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经过这段时间的谋划,他终于决定出手了。虽然心里对长孙无忌这位舅父还十分忌惮,但权力的渴望却推动着他前行,尤其是他的身边还有武氏这样一个支持者,还有李绩等大臣支持。
“众爱卿,免礼平身!”
李治伸出双手虚扶。
“宣诏!”
很突兀的,李治命殿中的宣旨官宣旨。
长孙无忌皱了皱眉头,朝会之前,他根本没不知道今天会有什么重要旨意要宣布,按例,皇帝要宣旨,那也得经过中书门下,但今天明显不同。
“大唐皇帝令!”
“太尉长孙无忌加太师,仍知中书、门下二省事,主持朝政!特赐太师长孙无忌三庶子朝散大夫衔。”
第一道旨令宣读,却是对长孙无忌的加赏,长孙无忌原本是太尉,太尉是三公之一,地位尊荣。而太师是三师之一。
在大唐,三师三公都是正一品衔,地位尊荣,能与皇帝坐而论道。不过实际上,这三师三公都不过是虚衔,荣誉性质更高。能被授予三师三公之衔的大臣,是相当不得了。
宰相好当,这三师三公都能得。
三师和三公名义上都是正一品,但三师是排在三公之前,而太师又在三师之首,长孙无忌从太尉到太师,这品级没变,但明显是加赏。
而皇帝还加封了他三个庶出儿子朝散大夫的散阶,那是从五品下的官阶,可谓殊荣。
“臣长孙无忌,不敢领旨,无功不受禄,臣不敢受。”
长孙无忌有些搞不清皇帝的意图,这段时间,他和皇帝因为对宇文节的处置一事上,闹的很僵硬。
“国舅劳苦功高,这是你应得的。”李治淡淡的说道,不容拒绝。
长孙无忌再辞,但李治今天就是不理。
最后三辞之后,长孙无忌只得先接下这道旨意,打算回头再上奏请辞。
“太唐皇帝令!”
宣旨官继续宣读旨令。
“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李绩加太尉,知尚书省事,主持朝政。”
又是一道旨令宣下。
长孙无忌眉头皱的更紧了,这下连他后面的褚遂良、于志宁等人也都紧皱起了眉头。
当初皇帝初立之时,皇帝对长孙无忌的加封是加太尉,检校侍中,知尚书、中书二省事,主持朝政。
大唐三省六部制,中枢核心就是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长孙无忌代理了中书省的长官,又负责尚书省和中书省的事务,这相当于一人主管三个省,确确实实的主持朝政。
但后来长孙无忌辞去了尚书省的事务,但长孙无忌虽辞去尚书省事务,但却又聪明的安排了自己的盟友褚遂良等担任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之职,实际上还是管着三省。
特别是在贞观后期开始,朝廷中枢大权,已经从尚书省转到了中书和门下省,而且中书和门下还开始合衙办公,共称中书门下,甚至朝廷的宰相,也必须得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衔,才算是真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