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章 有趣的小零碎

这次的准备还有大水管,大抽水机,大眼筛网。

盘鳌溪上游主要是红色的丹霞石碎成的粗砂粒,到了龙首桥这一带,就是红泥和细砂掺杂了。

李君阁换上潜水服下水,拖着管子到了地下,然后老沙打开抽水泵,开始连泥带水往船上吸,再通过长长的水管送往下游。

现在是盘鳌溪水最清最浅的时候,水下的情形清晰地展现在李君阁的灯光下。

像一个推着吸尘器的清洁工人那样拖着水管来回扫荡,见到有突出的石头,就拿管子过去吸掉周围的泥,看看下边会不会是桥板。

一上午下来,别说还真发现了不少东西,老沙在船上一边丢吸上来的大石头,一边将一些小零碎挑出来放到一边。

都是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玩意儿,大多数是铜币,瓷器,还有少数银元,小银针筒,银簪子,金纽扣,琉璃纽扣,铜印章盒……粗工玉佩也发现了两枚。

最珍贵的发现,是一方青珉石的砚台,这说明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李家沟人用青珉石制作砚台了。

不过看形制是很粗糙的簸箕砚,村里村气的,估计是以前村里的老童生找普通石匠随便加工对付的家伙,当时没有引来大家对这石料的重视。

然后就是桥板,先后又发现了五块桥板,三块是最早那一批。

到了下午,李君阁开始转战龙首桥上游。

本来想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结果小零碎没几样,竟然在桥柱间隙和上游一侧,又发现了三块最早一批桥板!

那块桥板到底是怎么穿过桥柱移动到龙首桥上游的,这当真是匪夷所思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八块首批桥板凑齐,龙首桥最早的模样,可以恢复出来了!

八块桥板上有诗,有词,有文,有记,还有最早期雕刻的花草,竹木,戏剧场景,当真是琳琅满目,绝对是研究盘鳌乡历史变迁的珍贵史料,让李君阁不由得大喜过望。

这一套东西凑齐,龙首桥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顿时提高了一个档次!

他都已经想好了,这批桥板先送回祠堂,拓印之后让青珉石坊复刻,然后将现有的桥板替换掉,恢复龙首桥同治时期的风貌。

这才是人文之乡的底蕴所在!

然后又看到了老沙在端着一小盆零碎扫兴地撇嘴。

李君阁恨得牙痒痒,接过小盆子,微信转给他一笔钱,打发他走了。

接下来通知集团交通部,来盘鳌乡拉东西。

周围一圈子看热闹的游客,逮着李君阁问这问那。

没一会儿古长川的电话打过来了:“好小子!你敢坑我!”

李君阁装傻:“哟,古局长,我们这都好久没见了,坑你从何说起啊?”

古长川没好气:“少给我装莽!你就说你是不是早想好了?!就等着我这里松口是不?”

李君阁笑道:“哪里敢啊!这不是等到现在才是盘鳌溪水位最低点吗?又是农闲,随便给自己找点事情做而已。”

古长川呵呵冷笑:“等着,我们明天过来,东西都是国家的,能不能留在李家沟,看过再说。”

李君阁笑道:“古局长你可不能朝令夕改啊,这红头文件刚到李家沟,灰都还没落一点呢!我忝为李家沟集团首席文化官,必须和你扯扯这个官司。”

古长川笑道:“那你那一盆子的东西呢?算是文物吧?”

李君阁说道:“这世界就没有一点秘密了,刚有点事儿就被发论坛里……不过你也别哄我们农民兄弟,文物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这一小盆子零碎,最多称为古玩,离文物差着一帽子距离,不过支撑一个民俗展览馆倒是没问题。”

古长川说道:“哟,能把司法解释背得这么顺溜的农民兄弟,我还是第一次见着。这就是处谋积虑,其心可诛啊!”

李君阁陪笑道:“不敢不敢,诸事还得请您过来定夺,我这就先送祠堂给四爷爷过目,到时候还得您说了算。”

古长川哈哈大笑:“这才像个话,那我们明天祠堂里见。”

梁丫头这时候也过来了:“听说你在这边忙活了一天,我过来看看。”

李君阁笑道:“那正好了,一起去祠堂吧,我正要将这些送祠堂去给四爷爷看看。”

来到祠堂,李君阁开始倒腾零碎。

好些东西稀奇古怪,李君阁还真不认识。

其中一片铜叶子,叶子背后有两条小虫,和叶子自身的弧度正好形成三角支架,放稳之后是一个容器的样子,但是明显装不了多少水,叶面平坦,肯定不会是酒杯。

四爷爷看李君阁在那里翻来覆去的研究,笑道:“这东西叫笔舔,沾墨后调整饱枯,整理笔锋用的,一般的砚台都会附加这个功用,所以现在这玩意儿就被淘汰了。”

李君阁笑道:“还这么讲究。”

四爷爷说道:“这东西在那时候却少不得,这是赶考用的。赶考的砚台不大,没法设置很多功能,加上这个小物件就合用了。”

李君阁又拿起一个制作成小长竹凳一样的瓷器,说道:“四爷爷,这个又是啥?”

四爷爷笑道:“看上面的字,猜不出来?”

李君阁看上边用青花写着一首小诗:“徘徊漏室意彷徨,身家日短尽张忙。冷坐章台窥过往,人情浓淡自思量。”

抬头对四爷爷说道:“不太明白。不过一看就是穷酸。”

四爷爷哈哈大笑,拿起一锭墨,在砚台里磨了几圈,然后将墨锭搁在这个小瓷凳上,提笔蘸墨,在一张宣纸上抄下这首小诗。

李君阁鼓掌笑道:“哈!原来是一个谜语诗,第一句写的是磨墨,第二句是墨越磨越短,第三句写的是搁墨提笔写字,最后一句是书写完毕后看字。这个有趣呢!”

四爷爷笑道:“这东西叫墨床,磨墨之后墨底未干,放在上边晾墨用的。做这诗的也是个有趣之人,善于自嘲自谑。”

李君阁笑道:“还有些自命不凡在里边,这是把自己形容成墨锭呢!一肚皮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