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9章 伐木工

三国小霸王 庄不周 2274 字 10个月前

兵贵胜,不贵久,麹义不是来围城的,如果不能在收麦之前击破这些县城,一旦孙策率主力赶来,他们就会面临被夹击的危险。不能夺取里面的存粮,他携带的粮食不足以支持到收麦,必须另想他法。

麹义很自然的提出了就地征粮的要求,但这个要求不出意外地遭到了荀衍的严辞拒绝。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豫州是主公的本州,汝南更是主公的本郡,汝颍一体,颍川也可以说是主公的本郡,这里的世家互相之间联姻,沾亲带故,主公的外家李家就是颍川人,你的故主韩馥也是颍川人,你能保证这些士卒劫掠的时候不会误伤?且劫掠通常都由骑兵执行,这些骑兵大多是胡人,孙策已经发布杀胡令,豫州百姓对胡人非常反感,恨不得杀之而后恨,你派这些人去收集粮草,岂不是激化矛盾?若百姓群起而攻之,积少成多,也会影响士气。

麹义很无奈。从知道荀衍为副将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会有这个结果。

荀衍给麹义出了一个主意,移兵西向,与黄琬合兵,共击来增援的黄忠。黄忠是孙策最早收用的部将,所领皆是南阳精锐,装备非常好,战斗力也很强,估计黄琬不是他的对手。我们前去助阵,两军联手,近六万人,尤其是有五千精骑,击败黄忠的可能性大增,击败黄忠后,可以用缴获的军械装备部队,提升战斗力。

麹义一听就动心了。南阳军械已经成了精品的代名词,不少人都花重金求购,却很难得手,就算买到也是几件几十件,无法满足大量装备的要求。麹义所领都是韩馥旧部,不受袁绍待见,更没机会接触这些上等军械。如果能联合黄琬击败黄忠,至少能分到几百套装备,那可是一笔横财,足以鼓励士气。

麹义转怒为喜。“休若兄不愧是名士,此计甚妙。”

袁绍号称大军二十万,但郭嘉早就打听清楚了,他的人马总共只有七万多人。分出两万五千人南下后,袁绍手里的兵力不足五万,约是浚仪城内兵力的五倍。

十围五攻是用兵常识,原因很简单,有十倍的兵力才能真正围住对方,兵力不足是围不住的,只能主动进攻。即使是野战,攻击一方也会付出比防守一方更多的伤亡,守城更是如此。在双方军械、单兵战力相当的城况下,一个完善的城防体系会让攻方吃尽苦头,伤亡比例至少是四五倍,在某些情况下会更高。

孙坚经营了几个月的浚仪城,又有精兵万余,粮械充足,袁绍攻城付出的代价将非常惊人,这正是大量消耗袁绍兵力的好机会,比双方隔着城墙互望有利。攻城不下,伤亡又大,比围而不攻更容易挫伤士气,还能让袁绍无力分兵袭扰周边郡县。

孙策与郭嘉一拍即合,立刻通知孙坚。在此之前,马日磾已经在浚仪传过诏,孙坚已经拿到了车骑将军的印绶,只等着孙策接诏后就正式宣布。接到孙策的消息后,孙坚与秦松、弘咨反复商量过,给袁绍送了一封信。我是朝廷正式封拜的车骑将军,奉命讨逆,希望你有自知之明,以后不要再自称车骑将军了,免得混淆视听,玷污我的名声。

袁绍接到这封信,气得暴跳如雷。倒不完全是因为孙坚的挑衅,敌我双方,互相羞辱是很正常的事,激怒他的是朝廷封赏孙氏父子。早不封,晚不封,偏偏这时候封,岂不是向天下人表明孙氏父子是忠臣,而他是逆臣?

袁绍下令,一方面给王允写信,让他做出解释,一方面强攻浚仪,让孙坚看看谁才是真正的车骑将军。

沮授强烈反对。他认为兵力不足,攻城没有必胜的把握,伤亡过大,会严重挫伤大军士气,且大战容易收场难,如果孙策出兵许县,麹义、荀衍求援,袁绍很难从浚仪战场脱身,远远不如围城来得稳妥。

但袁绍盛怒之下,拒绝了沮授的建议,下令打造军械,要强攻浚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