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倒是有心理准备。“这没什么奇怪的,大部分山贼都没什么见识,只知道守着自己那片山头。太史慈人长得好,武功高强,又有刺史做靠山,得到山贼的拥护是意料之中的事。”
孙策同意郭嘉的分析。太史慈的确是个人才,正因为他是人才,麻烦才大。有这么一个人留在身后,一旦中原大战,他能安心北上吗?
孙策和郭嘉商量,要不还是趁着太史慈没转移,先切断他的退路,将他困在铜官山?
郭嘉反对。与其如此,不如先干掉刘繇。刘繇是太史慈的根本,没有了刘繇的支持,太史慈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连官方身份都没有,最好的结果就是在山里做贼。就算他能力再强,还能将这些山贼整合成一支精锐?山间耕地少,他们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哪有钱粮供养那么多大军。
顾徽赞同郭嘉的意见。他还说,根本不用担心山贼,因为山贼之所以是麻烦,有很大因素是地形限制,出了山,没了地形优势,他们的实力已经去了一大半,最多也就是骚扰一下而已,很难有什么大的影响力。以孙策目前的策略来看,只要能维持一段时间,等新政的效果出来了,很多山贼就会主动出山投效。有地耕,有饭吃,谁愿意做贼啊。
孙策将信将疑。郭嘉取来一份报告,丢在孙策面前。报告是阳羡令葛生和守将李术发来的,短短几天时间,铜官山有千余山贼出山自首。葛生、李术收集了不少铜官山的信息,已经整理成报告,并绘制了一份详实的地图提供给祖郎。
孙策拿起一看,笑了。“这么说,太史慈是不得不走啊。”
从其所欲,借力使力,原本是太极的精髓,孙策将之用于理政,同样无往而不利。
陆康六十多了,再指望他转变思维有点不切实际,孙策也不想改变。大势所趋,绝不是陆康一个人能够抗拒的,更何况不管到什么时候,有一些坚守信念的人也不是坏事。孙策也不希望他的治下全是精致的利已主义者。
信念还是要有的。他要做的不是毁灭,而是重塑。剔除儒家学说里的腐肉,留下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脊梁,辅以务实理性的精神,才能重塑一个文明强健的身体。如果连脊梁都打断了,读书人就成了犬儒,人人唯利是图,不惜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背信弃义,践踏尊严,华夏民族哪里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孙策想把吴会建成自己的大后方,除了开荒屯田、整理水陆道路之外,提高民众的识字率也是当务之急。如果知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的努力最后会只能让世家获利,与世家的冲突在所难免。陆康心中有道义,教化百姓已经成为融入他血液的使命,这件事让他去做最合适不过。以他的身份和名望,谁敢说半个不字?他的学问算不上拔尖,但他德高望重,影响力无人能及。
用不了几年时间,工坊有了识字的工人,军营里多了识字的战士,再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就能事半功倍。如果将基础教育都由工坊或者军队来承担,这个任务就太重了,投入大,见效慢,不如交给郡学。
“该拿的俸禄你照拿,要不然你让别人怎么办,不是所有人都有产业可资,还是有不少人需要靠俸禄生活的。你若想助学,将来资助几个研究项目就是了。”
陆康倒也不反对,欣然接受。得知孙策最近很忙,也没多留,匆匆走了。有了远大目标,他走起路来都比往常精神,当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