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衣锦还乡

东方神探九录 布衣廷尉 3952 字 10个月前

这时,人群中一个年轻人笑着对李一亭道:“一亭哥,你的这些朋友看起来都不是普通人呢。”

刘紫辰闻言望了这个年轻人一眼,她无意识地打量着,这个年轻人打扮得甚是简单,看样子刚刚从地里回来,头发蓬乱,衣服上还沾着泥水。刚才一亭介绍时,这个人好像是他的堂弟,名字叫——李福齐,没错,四叔的儿子,四叔为什么没有来?她也就是这么随便一想。

果然,李一亭开口确认道:“福齐,你的眼光倒是犀利,这些都是我的新同事。”

“荣幸荣幸。”别看李福齐看上去老土,言语倒是礼貌客气,说话也清晰不带方言,他跟众人一一握手,轮到刘紫辰这位女士时略显犹豫,还是刘紫辰主动伸出手来握了握,至于沈明月,他最终还是有意无意回避了。

刘紫辰暗暗发笑,看来这个李福齐应该是还没成家,遇到漂亮女孩子有些不知所措的意思。

李一亭见状补充道:“你们别看福齐土得掉渣,他可是我们的村支书。”

众人讶然,李福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一亭哥你别取笑我。”

“我怎么敢取笑你,大村官。”李一亭给他发了支烟,解释道,“福齐是我们村唯一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百年难得一见的金凤凰。”

“哦?……”陈天宇闻言也来了兴趣,他也专门留意了一下这个人,不过并没有多说什么。

李一亭接着道:“福齐大学毕业以后,哪也没去,毅然放弃城里的好工作回到家乡建设新农村,他的觉悟不比你们低呢。”

李福齐依旧挠头傻笑,显得憨态可掬,怎么看都让人忍俊不禁。

万永坤伸出大拇指表示赞赏,他是发自内心地佩服眼前这个朴素的汉子,李福齐也意会地朝他点点头没说话。

“一亭哥,你别尽夸我,咱们李村谁不知道,你才是我们李村的老前辈,走得最远,也最有成就。”

李一亭伸手拍拍他的肩膀,默认了他的说法。

“回家吧,我想吃老妈做的淮山羮了。”他的眼神异常温暖,犀利的神光早已消失不见,说话也变得极其温和,一种久违的情绪瞬间充斥着他的身体,这种情愫只有远行者才能体会。

李福齐闻言点点头:“二娘早就知道你馋,今天一大早便让我上山挖了几十斤淮山,够你们吃上一阵子了。”

众人恍然大悟,难怪这个村支书弄着如此狼狈。

李一亭感动地道:“福齐,真是辛苦你了。”

“说得也太见外了。”李福齐嘿嘿笑道,“你看这是什么?”他从宽大的衣服口袋里掏出几只带着黄土、头尖须长的物件。

李一亭眼前一亮:“呦,冬笋!”

冬笋淮山羮是一道落水“名菜”,更是刻骨铭心的故乡记忆,此时此刻,素来心坚似铁、无惧生死的北亭社长彻底融化在浓浓的乡情之中,回归到乡野村夫的原始状态里。

他的眼眶也不自觉地湿润了。

众人的情绪也悄悄受到了感染,乡愁和年味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扑面而来!

两人沿着劣质水泥路离开了寺庙,走到了黄土主道旁。

所谓主道,其实也仅有三米多宽,不过这里还有几个人在等着他们。听说李一亭要回家省亲,北亭队友们心思大动,都想来看看地道的山区美景。除了许荆南在警队工作实在走不开,胖盛和小果园不得不留守外,其他人都来凑这个热闹了。

刘紫辰和沈明月倚在石栏旁欣赏着小桥流水人家,万永坤蹲在田埂旁默默抽烟,瞅着水田里的茬桩子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而向来内敛的旷梭没来由地到处溜达,说实话,与弯月山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对他着实有吸引力,何况是同样原生态的,倍觉亲切。

春天还没有到,万物尚未复苏,比起本地的县市,山里的温度还要低四五度,所以稻田里的水局部有些薄冰,在阳光照射下棱角分明、流光溢彩。桥下的落水河倒是流水潺潺,毫无结冰的迹象,或许是活水的缘故吧。

李一亭首先抬手招呼万永坤:“嘿,别发呆了,回家。”

万永坤反应很快闻言立即起身,随手将烟头丢入稻田中,发出几乎不可听闻的嗞声,他的表情淡漠,来到这里,他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深山中的农民,如果此时给他扣上一顶破草帽,绝对没人能够意识到他会是一名勇猛的侦探。

北亭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来自草根阶层,所以如同蜥蜴一般,能够迅速地融入每一个特殊的环境,并瞬间幻化成这个环境中原本的一分子,他们原本来自底层,所以无需伪装,便自然接地气。

陈天宇顿时心生感慨:“呃,一亭,你有多少年没有回来了?”

这个问题倒是让李一亭微微一愣,他思索了片刻:“有个六七年了吧,在警局那些年,有假期的话我都回来的,这次时间稍微长了点……不过还好,这里倒是丝毫未变。”

“你这次算不算衣锦还乡?”陈天宇随口开了个玩笑。

李一亭笑道:“哈哈哈,与其说是衣锦还乡,不如叫打回原形。”

万永坤刚好走回到两人身旁,闻言也露出些微笑,虽然这里是李一亭的故乡,但他倒是真有些恍惚失神,这些人中,真正“衣锦还乡”的人是他——几年前,他还是个地地道道的猎户,泥腿子。

“四哥,我觉得应该叫如鱼得水。”他颇为兴奋地接话道。

陈天宇会意地颔首,他完全能够理解万永坤的心情,所以轻轻地拍了拍这位年轻侦探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李一亭忽然提议道:“这次回来,咱们要好好放松放松,啥事也不用管最好,别浪费了难得的假期。”他似乎另有所指,不过这话恐怕只有陈天宇明白。

其它人自然没有任何意见,这些常年在外的游子们都明白:回到熟悉的家乡,一种慵懒松弛、锐气消弭的情绪就会悄然滋长,李一亭显然也不例外。

陈天宇也不点破,他朝旷梭远远地招了招手,旷梭便默默不语地朝他们会合了,几人经过落水桥时,刘紫辰和沈明月还毫无察觉,面朝桥外倚着石栏相谈甚欢,喜形于色。

女孩子们亲近自然的天性毕露无遗。

几个大男人走完了大约30多米的落水桥,自顾往小路上走时,两人才回过神来,沈明月急道:“紫辰姐,他们准备把我们俩丢在这不管了。”

“由他们去,乡村又不是城市,你还怕找不到一亭的家吗?”刘紫辰倒是不慌不忙,农村的大路少,看一眼就知道村子在哪。

沈明月是城里人,她没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而觉得路况复杂。

“咱们也走吧。”沈明月转头瞅了瞅,几个大男人的背影已经有些模糊了,他们即将拐过山脚,消失在她们的视野中。

刘紫辰恋恋不舍地离开倚靠着的石栏,闻言点点头道:“放心吧,我们能找到的。”话虽这么说,她还是离开落水桥,与沈明月一起,朝着某个方向进发。

走完落水桥,是个三叉路口,在大马路旁有一条一米来宽的土路,方向朝上,凭直觉这里便是李村的入口,虽然没有其它标识。

两人来到这时,不经意间发现在马路旁有一座数米高的两层小土屋,屋门开着,一个年纪在六七十岁的农村妇女正在好奇地打量着两位优雅的女士,虽然两人刻意打扮得朴素些,但天生丽质却无法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