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偏偏不许你成为总督,看你有什么办法?”
永平皇帝心中发狠,心想我斗不过根深蒂固的北镇,还斗不过根基浅薄的你殷胜之不成?
所以,永平皇帝是绝不理会这茬的,直接将这份奏章留中不发,当成这件事情没有发生过。
可惜,永平皇帝就算是皇帝,世事也不是以他的意志而转移。
这只是第一封请求重立西南总督府的奏章,很快请求重立西南总督府的奏折就雪花一般的飞到了永平皇帝的案头。
永平皇帝开始全部留中不发,但是很快这些奏折就从请求重立西南总督府变成攻击永平皇帝的了。
一封封奏折上面宣称,西南之所以会发生这次暴乱,完全就是因为胡铁岩死后,皇帝不肯立新总督,结果西南总督府群龙无首,不能有效镇压叛乱的缘故。
胡铁岩在时,压制的西南诸蛮僚夷老实听话,天平教也不敢生事。
而胡铁岩死后数年,西南没有总督,结果闹出大乱子来,似乎从各个方面都证实了西南总督府的必要性,让人信服。
一个个攻击指责永平皇帝的奏章让永平皇帝绷不住了,再次焦头烂额。
尤其是事情通过报纸等等媒介传到民间各地,更是让永平皇帝本就已经不高的威望再次大跌。
好像,他真的应该为西南大乱负责似的!
甚至,还有刁钻的,把不久前永平皇帝训斥殷胜之,逼着殷胜之进步的圣旨拿出来说事。
说是永平皇帝不懂军事,听信谗言,陷害忠良云云。
幸亏殷胜之抵住了压力,没有听永平皇帝的瞎指挥,否则的话,好好的平叛大局就要毁于一旦了。
可想而知,永平皇帝几乎就要和昏君画上等号,其威望几乎就要跌入谷底了。
尤其是当北镇新任总督陈孙晓也发来奏折,催促皇帝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大齐安定,赶紧重立西南总督府,并且把话给挑明了,直接说出,要皇帝立殷胜之为西南总督之后。
事情更是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随着北镇的奏章,事情变得更加严重了!
而他自己却率领两万中军驻节云州,并且作为大军的后备队存在。
接下来的日子之中,四路大军高歌凯奏,捷报频传,沿途所过,天平教徒纷纷投降。
短短不到十天,整个西南诸州的局势,差不多就已经彻底的平稳下来。
直到这个时候,许多善于总结,放马后炮的家伙们才“明白”过来。
原来殷胜之故意在广梁城蹉跎不进,原来是故意给天平教集结的机会,好一网打尽的啊!
这种说法很快就不胫而走,原本对于殷胜之的种种质疑一下子不翼而飞了。
各种恭维殷胜之神机妙算的言论才又重新生出。
而这个时候,最难堪最难过的不是别人,当然是永平皇帝了。
他在刚刚不久前才亲自下诏训斥过殷胜之,责令殷胜之立刻进兵。
永平皇帝的旨意本来就管不到四镇部队组成的平叛大军,他的所作所为,本来就是为了给殷胜之找麻烦,恶心殷胜之的。
却没有想到,现在时局一变,当初殷胜之的迟疑不进,现在就已经变成了是有目的“等待天平教集结起来,一鼓消灭”。
所以永平皇帝是最尴尬的,最难堪的。脸上火辣辣的,像是被人扇过巴掌一样……
只是,现在除了永平皇帝自己,还有他自己身边的那少数亲信,却是根本就没有人在意他!
因为,就在这个时候,有着更加重量级的事情发生了。
东倭退兵,北镇总督陈彦志崩。北镇上下军将一起向朝廷上书,请朝廷立陈彦志的孙子陈孙晓为新任北镇总督!
永平皇帝大怒,这什么意思。难道将朝廷总督,当成你们自家的了?
尽管事实上本就如此,但是永平皇帝却忍不下这口气,驳回了北镇的请求。
结果没有几天,又传出东倭人蠢蠢欲动,似乎想要卷土重来的消息。
北镇无主,请求朝廷早日派人来主持大局!
这种情况已经分明了,可惜年轻气盛的皇帝受不得气,也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直接派了一位大臣,前往北镇接替总督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