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沧海扬帆 齐橙 1344 字 29天前

“全国的科工系统单位情况都差不多少。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我们研究所有可能拿出钱来搞这种并不特别必要的技术研究吗?”

高凡笑道:“云总工,我记得两年前也是在这个办公室,你批评我是‘一切向钱看’,想不到刚过两年时间,您也开始向钱看了。”

“什么混账话!”云中明怒斥了一句,随即又自嘲地笑了一声,道,“可不是有这么回事吗,看起来,你还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对了,云总工,对于国家提出的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您是怎么看的?”

“当然是支持,还能怎么看?”

“您这是场面话呢,还是发自于内心呢?”

“大部分还是发自于内心吧。”云中明道,“过去,咱们处于严峻的国际形势之下,保证国家安全是最重要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国家挤出宝贵的经费,保证国防科工的发展,这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国际环境有所缓和,国家做出了三十年之内没有大规模战争的判断,这个判断我也是赞同的。那么,我们就应当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大力发展经济,把人民生活搞上去。

“我听一些去国外考察回来的同志们说,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比我们要超前了起码30年。咱们搞了3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到今天人民的生活还这样拮据,也是不符合咱们的发展目标的。”

“国外岂止比我们超前30年啊,你看那个《摩登时代》,人家美国人60年前就比我们发达多了。”毕连生在旁边说道。

“原来如此。”高凡微微点头。

媒体上经常用一个词,叫“有识之士”。云中明、毕连生这些人,就属于这个年代里的有识之士。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愿意献身科工事业,但他们对国情民意也有着清醒冷静的思考。

老百姓可以为了两弹一星而勒紧裤腰带,但他们不能永远这样勒下去。一个国家,如果长期忽视百姓生活的改善,最终的结果就是会丧失民心。

这个年代的苏联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政策,它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核武库,军事实力让美国都不得不退避三舍。但苏联百姓却买不到一台质量合格的电视机,面包和黄油都需要配给。